张正中紫砂壶 充满无限可能

张正中被紫砂界誉为学院派与传统融合的典范。(张正中提供)

张正中,《脱颖组壶》。(张正中提供)

张正中,《太湖之心系列》。(张正中提供)

张正中,《竹影》。(张正中提供)

茶具繁多,各有千秋。尤其被视为壶中之王的紫砂自问市以来,历朝历代均将其视为烹茶的珍品而广受朝野的喜爱。紫砂壶尊贵的不仅是原料,其制作的工匠巧艺,背后的千年文化底蕴与创新,更是价值所在。

紫砂制壶为何煮茶好喝?根据台湾成大及北医团队用科学的方式研究,发现紫砂除了铁离子外,特有的毛细孔能有效让咖啡因降低,同时壶身会最大程度的吸收钾离子,让茶汤喝起来更加醇厚、富层次感。其实,紫砂不仅具有矿石的特性,颜色多有不同,不同颗粒大小的紫砂泥所制之壶,触感亦有差异。一般来说,颗粒是以「目」为计算单位,早期的紫砂粉末多为50至60目以下,颗粒感明显,相对壶身充满质朴及古拙的韵味;现代筛出的紫砂矿石粉可逾100目,让壶身如玉石般圆滑、细腻,让玩壶者爱不释手。

谈到制壶,宜兴紫砂冠绝天下,在宜兴众多中生代名家中,被暱称张胡子的张正中更是名家中的奇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毕业的他2004年被评为「中国紫砂十二精英」,并获得「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现为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中,最广为引用的评论是「其作品以其感性创造在理性紫砂世界中独树一帜,并被誉为学院派与传统融合的典范。」

多年前有幸曾针对学院派领袖的誉称就教于张正中,他不以为然的说,有系统的创作理念也许是在学校可以领悟或学习,但他理解的学院派既不是保守,也不是在学校读到多高深的学问。而应该是有共同的创作理念,和传统紫砂有所区别,是对紫砂工艺的重视与要求,是求新求变的想法。张正中笑着说,学院派不过是世人强加在他头上的,他只是尊重传统、追求创新,这应该是每种艺术门类的自然规律吧!

有思想的作品才会有灵魂

有人说张正中在紫砂艺术史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开创「花器」的另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是一种讲究「意象」,追求「意境」的新路线,更形成学院派的鲜明特征。的确,从张正中的创作中明显感受到他运用大自然肌理的意象,呈现出木、水、岩石及金属的质地与意境,让他的作品充满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如同他曾经说的,好的紫砂壶不仅要有绝佳的的材质和工艺,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因为有思想的作品才会有灵魂。

认识张正中的人很容易发现他相当怀旧,喜欢喝老茶,收藏老酒,甚至抽老烟丝。他说,紫砂千百年来吸取各种艺术的养分,如果要从传统中创新,就必须去融合不同的文化与工艺。他举起闲时前往龙泉做的青花说,即便是玩票性质,也会培养出意想不到的文化底韵。话锋一转,张正中严肃的谈起参与「紫砂麦田」计划,这是他从艺术的殿堂走入尘世修行的契机。他说,走访山区87个孩子,所见所闻直叫人心灵撼动不已。他心疼也非常感谢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给我表达爱的机会」。或许正是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直观的反应在张正中所创作的紫砂壶上,呈现出一种心境上的升华。

壶的创作是心与手的合奏

紫砂工艺可以说是陶艺门类中工序最为繁复的,它不仅依附在悠远历史的茶文化上,更在前辈先人的呕心沥血中不断精进成为重要的艺术珍宝。张正中说,每个时代都会有创新,也会成为下个时代的传统,同时会在有意无意中,把那个时代的象征、文化、生活,乃至于审美观融入进去。曾有人说做陶是「土与火的艺术」,而做陶的创作过程,更是「心与手的合奏」。细细品味张正中的作品,从年轮、佛手、秋临到脱颍壶,可以深切触及到他创作的壶所要传递出的思想。也许是一种紫砂的各种可能,也许是一种紫砂的无限拓展空间,也许更多的是紫砂与现代生活美学的一种融合。

顾景舟曾说,从事每一种艺术的人都有三部曲。早期「仿」名家、中期如何「创」、后期追求「变」。以此观之,张正中的制壶功力已然是在追求「变」的境界,并持续在紫砂的古老传承中,去开拓属于他自己的紫砂

大道。

艺术典藏圈

【快来加入粉丝团按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