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特色:充满做梦与无限可能的○~三个月

充满做梦与无限可能的○~三个月。(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为什么不用急着要孩子「睡过夜」?

睡眠暗号和疲累讯号如何区分

午睡到底该睡多久?

夜惊和做恶梦哪里不一样?

睡前仪式为什么是宝宝好眠的关键?

宝宝说不出口的睡眠秘密,由专业临床睡眠心理师为爸妈解惑!

【精彩书摘

这个阶段的睡眠特色是「睡眠荷尔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尚未形成。大部分婴儿在六周大时,松果体成熟以后,才会开始有褪黑激素的荷尔蒙,但浓度很低。○~三个月的新生儿是有可能分不清昼夜的,爸妈不用太担心,从第六周开始到约莫三个月大时,晚上的褪黑激素才会开始慢慢增加。

解说褪黑激素之前,先聊一下什么是生理时钟。一般来说,我们都需要按照「外在时钟」的具体时间提醒,才知道该睡觉、上班、上学,或是该吃饭了,但新生儿还不知道外在时钟,怎么判断何时该睡觉或吃饭呢?

当然,新生儿可以依靠的「外在时钟」初期会是「人体时钟」 由爸妈来提醒新生儿。不过慢慢地,新生儿会开始出现人类另一个更重要的「内在时钟」,就是内建于体内,告知我们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清醒的「日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内在时钟」和日夜节律有关,也和「睡眠荷尔蒙」褪黑激素息息相关。褪黑激素是一种由松果体生成的荷尔蒙,人在入睡前便会开始出现褪黑激素,并在半夜达到高峰,再于早晨醒来时下降。体内的褪黑激素浓度曲线,反映了个体的「睡醒循环」。

随着褪黑激素逐渐形成,新生儿的睡眠开始逐渐稳定。但在刚开始时,褪黑激素不见得是在该睡觉的夜晚出现,所以爸妈得帮忙新生儿形成「晚上睡着时有褪黑激素,白天醒着时没有褪黑激素」的规律,怎么做呢?

首先,建立白天(光亮与活动)和夜晚(黑暗与安静)的区隔。在早上接受足够的太阳光线照射,借此调整体内的褪黑激素,可协助将生理时钟固定在二十四小时周期,睡眠将更加平稳和良好。为什么可以透过太阳光线来调整及稳定生理时钟呢?因为光线会先经由眼睛的瞳孔,抵达眼睛后方的视网膜,再传送光线讯息到位于大脑下视丘的神经核,再经交感神经而传至松果体,并启动大脑后续连锁反应,像是透过光线提醒大脑,已经天亮啰,该起来啰!接下来就会抑制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结束睡眠,等于开始启动一天!

可以在白天多照光及太阳,帮助新生儿知道现在是白天,也可以在白天多活动,并减少睡眠长度;到了傍晚,尤其是睡前,则调暗灯光,有助于形成关灯就是要睡觉的连结。此外,若是日后要开始稳定小孩的生理时钟,每一段的睡眠时间要逐渐固定下来,特别是早上的起床时间。

换言之,新生儿六周大后,大脑才开始准备有褪黑激素,在那之前宝宝都搞不清楚日夜,整天哭闹或是整天睡,自己是无敌中心妈妈是万能的,这些统统都成了合理的循环。从第六周起到约莫三个月大时,晚上的褪黑激素才会慢慢增加,日夜的区分才开始稳定下来。

光线刺机如何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图/时报出版提供)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新生儿有夜眠拉长至五六个小时以上的规律性,总睡眠时数约为十五~十九个小时。

大人来说,拥有好的睡眠长度及有品质的睡眠很重要,就像充电,睡眠提供了我们的身体各种复原机制。对新生儿来说更是如此,优质的「安静睡眠」(quiet sleep)可再细分为浅睡眠期及深睡眠期,能让新生儿分泌充沛的成长荷尔蒙,相对应于长大后的「非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活动睡眠期」(active sleep )又称做梦睡眠,则能让新生儿的大脑更进阶发展,相对应于长大后的「快速动眼睡眠」阶段。

新生儿睡觉时的做梦比重很高。刚出生的新生儿有五十%以上的睡眠时间在做梦,三个月大时则有四十%,均比成人来得高(成人约为二十%),这和新生儿的脑部正在快速成长发育有关。人在做梦时,代表大脑正在整理、反刍、归档及活化白天或清醒时接收到的一切外在资讯,尤其是愈小的新生儿,每天睁开眼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全新的人、事与物,更是需要非常多做梦睡眠,才能处理这些白天的记忆、情绪与认知,因此,良好的睡眠加上足够的做梦都有助于新生儿的学习。

不同年龄层的睡眠总时数与睡眠阶段比例。(图/时报出版提供)

睡眠VS心理发展:宝宝自我感觉良好,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

读到这里,爸妈们也许内心一阵惊奇,「哇~我还真没想过宝宝每星期的睡眠都有一点改变耶!」,以及「欸~还有什么是我没想到的吗?」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宝宝的睡眠与心理发展之间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吧。

欸?睡眠不是生理现象吗?心理发展?

是的,睡眠一般被视为「生理」议题。新生儿睡不好,爸妈通常立即想到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像是没吃饱、尿布湿……事实上,睡眠更与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一旦我们有所了解,就会更知道如何回应孩子,帮助他们睡得更香、更甜。

心理─无微不至期

「无微不至」一词的典故,可追溯至古代大臣对皇帝指派的任务尽心尽力的态度,对于○~三个月新生儿的每个细节,爸妈都要照顾得非常精细周到!

如果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英国著名小儿科医师与精神分析师温尼考特(Donalld W. Winnicott)主张,新生儿有全能的幻觉(Illusion of Omnipotence ),倾向认为母亲的乳房或周遭的人对于他的照顾,是在他的全然掌控之下。例如,他饿了,需要乳房来满足饥饿生理需求,乳房就会出现;对新生儿而言,是他「创造」了乳房,是他创造了周遭世界。温尼考特认为,此阶段应以新生儿的需求为中心,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

爸妈们或许仍然很困惑,初生的新生儿,除了睡眠、饥饿此类基本生理需求,还会有什么需求要被满足呢?就让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一窥究竟。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认为,新生儿会透过感觉与动作探索这个世界,并在探索过程中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三个月大的新生儿正处于皮亚杰提到的反射活动修正阶段(Modification of Reflexes)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常见他们出现大量的吸吮反应,像是吸吮手指、小被子奶嘴、口水巾;也常见他们重复地抓握与敲击物品,并在过程中感觉有趣。

由此可知,新生儿除了想睡时能够拥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肚子饿时能立即获得饱足感之外,透过吸吮和抓握等动作来和爸妈互动,或透过吸吮和抓握探索周遭环境,也是生活中的一桩大事!

新手爸妈或许又困惑了。新生儿吸吮或抓握时,看起来好像是他们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大人只要留意安全性就好了吧?这误会可就大了,既然此阶段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意谓的就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或提供安全防护,更包括了心理需求的觉察与回应。

心理需求就是新生儿和爸妈互动时,他们对这个环境感到好奇,而我们要先读懂他们发出的讯号。○~三个月新生儿的语言发展会从没有语音到逐渐发出可以辨识的语音,常见的有ㄚ、ㄨ、ㄧ等母音。此阶段的新生儿会对环境中的声音产生反应,并逐渐分辨不同的声音。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开始注视人的脸,爸妈要是逗弄他们,他们会用微笑回应。

具体来说,爸妈可用像是音乐铃、沙铃之类的玩具,制造一些轻柔的声音,也可以对着新生儿自言自语,他们将渐渐发现玩具的声音和爸妈的声音不一样。而当新生儿开始发出一些语音,爸妈可以模仿他们。例如宝贝说「ㄚ」,你们就说「ㄚ」。当然,如果宝贝说「ㄚ」,你们很开心地以为他们要说「妈妈」了,因此接着说「妈妈」,那也很好。因为爸妈开心的心情会透过声音和表情传递给新生儿,新生儿也会跟着开心呢!

常见睡眠状况与问题:睡太多的美丽与哀愁

如二十七页的睡眠特色所说,○~三个月大的新生儿因为褪黑激素才开始形成,日夜节律刚开始建立,一整天多数时间都在睡。不过,这不代表他们睡得很安稳。此阶段的新生儿常在睡着时无故被吓醒或哭醒,为什么呢?

因为新生儿睡觉时,就像在海里游泳一般,常不自主出现一些手脚动作,由于现在已经不是在像羊水一样的空间里,所以经常会被自己的动作惊醒,比如手脚动不动踢一下、抖一下、不时翻身,或是双手不自主颤动等。这类动作称作「惊吓反射」,一般来说都是正常现象,一部分是因为宝宝刚出生,脑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及分化完成,大脑动作区在睡觉时无法完全关机休息,会继续出现比较多动作,一旦动作太大,宝宝就很容易因此惊醒,出现不安的哭闹反应。

许多新生儿的爸妈应该都试过或听过,睡觉时适度使用包巾包裹住宝宝全身,有助于减少他们因为惊吓反射等大动作而吓醒的情形,让宝宝睡得更安稳。但是,并非所有的新生儿都必须借助包巾才能入睡。一般而言,惊吓反射在一个月大时最明显,约半岁大就会消失,有些孩子很快就不会被这类动作影响。

换言之,爸妈应先观察自己的孩子,如果睡觉时总是很容易动一动就醒来,而且一醒来就哭,很可能就需要包巾的辅助。

使用包巾时,除了让宝宝比较不会乱动之外,必须考量到舒适性、透气性。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的活动量增加,可以在晚间睡眠时再包覆包巾,白天就让宝宝的四肢自由伸展;或者更换适合的包巾类型,不需要完全包紧紧。

好眠秘笈:安全第一

不管是亲子同床或宝宝单独睡婴儿床,各有各的好,需要信任自己与小孩的关系,每个宝宝或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哪一种,「注意安全」都是最高指导原则。以下分别整理「婴儿床」及「亲子共眠」的安全法则给大家参考:

婴儿床安全法则

◎婴儿床

1. 床垫与床框( 包含摇篮)之间最好密合,过大的空隙可能造成床垫滑动,可能发生让床垫覆盖住宝宝的危险,或让宝宝直接接触床底导致不适。

2. 床单与床垫要密合,或者确保表面是平顺无皱折的状态,以避免过松的床单出现缠绕宝宝的危险。

3. 婴儿床本身一定要通过相关安全检验。

◎环境

1. 婴儿床上方避免悬吊式玩具,以防玩具掉落或被宝宝扯下来,影响安全,尤其是照顾者无法在一旁陪伴时或长时间睡着的夜晚。

2. 婴儿床避免放置在夜灯、窗帘附近,任何悬挂物都应远离宝宝睡觉的地方,也应远离房门,以防宝宝的手不小心被房门夹到。

◎宝宝

1. 只要温度合适,宝宝可以穿着合身的包衣、内衣或睡衣睡觉,避免过多或过重的被子产生盖住宝宝的危险。若需要被子,建议采用可固定于宝宝身上的防踢被,或是将被子的一端固定在脚边的栏杆上,以避免被子盖住宝宝口鼻而发生危险。

2. 避免用线或绳子把奶嘴绑在宝宝身上,容易让手或脖子受伤,也要避免穿着有过多丝带或线绳等装饰物的衣物,装饰物的长度至少要短于宝宝颈围。

婴儿床安全法则。(图/时报出版提供)

◎照顾者

1. 避免在婴儿床附近抽烟,这对于新生宝宝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研究指出,父母抽烟与二手烟都会增加婴儿猝死症的风险

2. 若是照顾者一方出现以下状况,建议暂时交由他人照顾,像是严重的情绪问题、服用影响神智的药物,或是身心处于过度疲累的状态,可能会因此无法适当回应新生儿的需求。

如果照顾者无法确定自己的身心状态,或担心自己服用的药物会影响照顾新生儿的能力,建议可咨询精神科、身心科或家医科等。

亲子共眠安全法则

◎床

1. 床不能太软,像是水床,宝宝容易窒息,也可能影响脊椎发展,建议尽量选择平稳且较硬的床。

2. 床够大才建议亲子共眠,如果床不够大,建议仅由妈妈共眠,或是改采婴儿床并排放在成人床边的替代方式。若是父母体重过重或身材高大,也应评估是否会影响亲子共眠。此外,将稳固且稳定的床垫直接放在地板上( 远离墙壁或围栏)也是一种安全的替代选择。

◎环境

1. 避免放置太多物品,像是玩偶( 特别是有绳子或过软的大玩偶)、毯子( 特别是毛料过长或过于柔软的材质)等,同时注意盖棉被时,不要覆盖超过新生儿胸口,将增加呼吸猝死或窒息风险。建议将棉被一端固定在床尾,让被子无法拉超过新生儿胸口。

2. 亲子共眠较容易发生半夜掉下床的危险,建议父母可在床的四周架上护栏,减低孩子意外受伤的风险。或让床靠墙,床与墙之间也要尽量减少空隙,以免新生儿夹到。

◎宝宝

1. 尽量让一岁以下的新生儿仰睡,避免趴睡,因为宝宝很容易在趴睡时发生窒息与婴儿猝死症。美国小儿科学会在一九九二年建议婴儿采取非趴睡睡姿(nonprone position),并于二○○○年建议减少侧睡(side sleeping position)。对婴儿而言,最理想的睡姿为仰睡。

2. 可让宝宝睡在妈妈与墙(或护栏)中间,因为妈妈对于新生儿的状态比较敏感,与新生儿之间的默契十分良好,通常都能敏锐地察觉新生儿半夜里的举手投足,甚至感受得到宝宝即将醒来。

3. 不要让新生儿单独睡在大人的床上。

◎照顾者

1. 父母若有以下睡眠障碍或睡眠异常行为,应避免与新生儿共床,像是会制造大声噪音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脚肢体会不自主踢动的阵发性肢体抽动症、磨牙、梦游等,这些都很容易不自觉地干扰新生儿睡眠,并增加新生儿的危险。

若照顾者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干扰新生儿睡眠的睡眠障碍或睡眠异常行为,建议咨询专业睡眠中心、睡眠专科诊所或是有睡眠专业之心理治疗所,安排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亲子共眠安全法则。(图/时报出版提供)

2. 父母本身若有抽烟习惯,不应与孩子同床。喝酒、长期服用镇定类药物,甚至服用感冒药物期间,可能会因为警觉性下降而增加新生儿的危险,也不建议与新生儿同床。

除了注意安全,也要找到大家( 妈妈、爸爸、新生儿)都能获得到最佳睡眠的方式。照顾新生儿时,爸妈一定会被剥夺睡眠,想夜夜好眠很不容易,但是,设法找到彼此都可以睡得好的最大可能性非常重要,里面包含了如何倾听新生儿发出的讯息,这也是接下来每个章节的重点之一。

(本文摘自《0-6岁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妈好日子》/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临床心理师

吴家硕

目前任职于好梦心理治疗所,并为该治疗所执行长。致力推动台湾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专业人员养成与培训,为台湾睡眠医学学会合格认证之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专业人员,且为该专业人员之督导级讲师,曾任台湾睡眠医学学会大众教育委员会主席及理事,积极推广睡眠医学大众教育推广,累积超过450场睡眠相关讲座。着有《认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吗?》、《失眠保证班》、《好眠教战绘本-公主为何彻夜未眠》等书。

临床心理师

王佑筠

目前任职于新田心理治疗所,并为该治疗所副院长,同时是初色心理治疗所专业临床心理师与桃园市特殊教育专业团队临床心理师,曾任职于林口与桃园长庚儿童心智科。多年深耕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协助亲职咨询与亲子沟通、压力调适、情绪调节与人际沟通

《0-6岁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妈好日子》/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