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 | 睡眠障碍 黑夜的痛与惑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今年的主题为“良好免疫源于优质睡眠”。最新发布的《2021 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免疫力低而诱发其他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从睡眠障碍人群来看,73%的中国企业家出现过失眠情况;大部分中产阶级群体处 于睡眠不健康状态;56%的互联网用户存在睡眠问题;九成青年睡前与电子产品“难舍难离”。“睡不够、起不来”和“睡了却依然疲惫”占比高达 91%。

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资料图片:某睡眠障碍人士体验睡眠监测干预系统,进行睡眠干预。

睡眠障碍是一种疾病

睡眠作为生命的必须活动,是反映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睡眠 可以消除人体疲劳、加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和认知能力等。

但并非所有人都拥有良好的睡眠, 许多人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斌指出,失眠、嗜睡、睡眠节律障碍、睡觉呼吸 暂停、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等统称为睡眠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几乎每3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睡眠问题,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满足失眠的 诊断标准。而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者约占人群的38.2%。张斌表示,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手机普及率提高等原因,失眠、睡眠节律障碍的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随着睡眠医学逐渐变成显学,得到诊治的睡眠障碍患者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张斌介绍,现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与高血压、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有明显关系。同时,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还可能带来负面情绪放大、 头痛、体重增加、反应迟钝、降低人体免疫功能等问题。

张斌强调,提高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疗可以降低后期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需要引起更多社会关注。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睡眠问题的科普工作,在各级医院推进睡眠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医生睡眠医学知识等,对促进全民睡眠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失眠不一定导致抑郁

“我们常在网上看到某企业家因长 期失眠导致抑郁,最后自杀而亡的消息。这样的报道对公众具有误导性,让人们以为只要失眠就会导致抑郁,从而对失眠产生恐惧心理。”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说。

潘集阳表示,睡眠紊乱是抑郁症诊断标准之一,包括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早醒、白天过度嗜睡等,但睡眠紊乱并不必然导致抑郁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抑郁症患者往往由于病耻感或对疾病认识不足,常自诉状态不佳是因为‘失眠’ 导致的。加之我国目前在睡眠医学、抑郁症所属的精神卫生学方面发展仍有欠缺,有些医生对睡眠和抑郁相关问题认识不清,面对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时,仅将其视为失眠导致的抑郁。实际 上,失眠症与抑郁症是两种疾病。”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美国50个州的 5000 名失眠患者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失眠患者是由精神类疾病导致,比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25%属于躯体疾病导致,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15%的人是单纯的睡眠障碍。潘集阳建议,医务人员在临床遇到失眠患者时, 应首先注意鉴别诊疗,不能全视为精神障碍患者。

褪黑素不能代替药物

目前,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分 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其中又以药物治疗为主流。但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并非是许多失眠患者所购买的褪黑素。

潘集阳表示,褪黑素仅对老年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有较明显效果,对于其他患者效果不明显,若服用过量,容易引起残留效应。“人们往往不易掌握服用剂量,如果服用剂量小于3毫克,则达不到助眠效果;如果服用量超过5毫克,可以很快入睡,但第二天不易醒来,会发生残留效应,白天仍有睡意、记忆力下降等。失眠患者应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诊断。”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改变睡眠卫生习惯、物理治疗等方式。潘集阳介绍,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导致失眠障碍长期维持的因素进行干预,改变患者的负性观念、不良态度和行为习惯,代之以健康的观念、正确的情感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以达到改变基本状态的治疗方法。比如,当有些失眠患者对失眠过度恐惧、对身体健康过分担忧时,专业人员通过鼓励患者转变观念来改善症状。这 种方法治疗周期相对较长。

潘集阳建议,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节律,与大自然的昼夜节律相适应;不强迫自己入睡,睡眠是个自然的过程,一般而言,从上床到进入睡眠需要30分钟;睡前避免看屏幕、手机、电脑等,这些电子设备对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一定的刺激和兴奋作用;卧室保持干净、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在下午或睡前四五个小时,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不空腹睡觉,晚餐应进食一 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吃到七八分饱即可,这样不会造成体重增加,也不会影响睡眠。

物理治疗则是指通过磁、脉冲等医疗仪器,对大脑中引起睡眠及觉醒的神经核团,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效果。潘集阳认为,物理治疗方法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之一,有着较好的前景。

相关链接:8小时睡眠不是关键

人们普遍相信8小时睡眠时长是最合适的。一旦少于这个时间,有人就感觉精神不济、衰老变快,想方设法要把睡眠时间补回来。其实,8小时并不是睡眠的最佳时长,以90分钟为周期计算更科学,即“R90法则”。

英国睡眠协会前会长尼克·利特尔黑尔斯表示, 如果在睡眠周期中途醒来,人会感到疲惫。“R90 法则” 最重视的就是周期,即把1 天分为16个单位,每个单位长90分钟。每晚睡眠时间最好是 90分钟的倍数,可以是7.5小时或者9小时。

人一晚上的睡眠要经历4-5个周期。按照脑电波状态,每一个睡眠周期分为“ 快速眼动 ”( 做梦的睡眠 ) 和“非快速眼动”(不做梦的睡眠)。正常情况下二者交替进行,一个晚上大约交替4-5 次。成年人每个睡眠周期在90分钟左右,其中每一个周期又分为入睡、浅睡、 熟睡、深睡和快速眼动5 个阶段。

按照“R90 法则”,人们不必追求每天都睡得很好,只要每晚经历 5 个睡眠周期,每周睡满35个周期就好。如晚上11点30分入睡, 最好在早上7点醒来;晚上12点入睡,最好在7点30分醒来。若实在无法达到35个周期,只要保证固定时间起床,按照固定周期睡眠,每周睡28个周期以上,也不会太疲倦。

文:本报记者 / 张瑛

编辑: 邵琦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推荐关注

健康速递 |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021-03-08

带着家人看两会 | 聚焦健康,两会的这些建议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2021-03-07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卡通人物形象征集作品投票通道开启

2021-03-06

两会代表委员说 | 强化学生劳动和美术教育

2021-03-05

一图读懂 | 带家人走近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