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救援现场群像速写

(原标题浙江遂昌救援现场群像速写

新华社遂昌9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魏董华 段菁菁 朱涵华素萍随身有一个小本本滑坡救援现场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小本子的第一页写着时间和人名

“29号中午12点,苏某兰;

晚上6点,苏某萱;

晚上8点,王某莲

晚上12点,苏某达;

……”

每写下一个名字,意味着28日发生在遂昌苏村的这起山体滑坡事故遇难者人数又增加一人。

华素萍60后生人,皮肤黑,但清秀,高鼻深目,让她看上去特别坚毅。她是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党支部书记。平常在村民心中,这位女村干部是他们发家致富的“靠山”,而在滑坡之后的40多个小时里,又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事故发生时,这位北界镇有名的女村干部正一天之内第三次上去劝说村民搬离。在离滑坡地只有一百米时,突然看到巨石滑落,浓烟滚滚。

68岁村民傅雪梅回忆,当时她就在书记边上,看到山上樟树都在摇动。“我们所有人都往山下跑的时候,华书记和几个乡镇干部却往山上跑。”

“事故发生后全村人都想回来看看自己的房子和压在下面的亲人。”她只能一个个安慰并劝阻,毕竟事故现场随时有塌方的危险。

救援已经进行了快48小时,而华素萍只合眼了2小时,她的电话一刻不停地响着。营救中涉及到村民的大小事务都要她去协调,她摊开手掌,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电话号码

“进入挖掘现场没有路,大型设备开不进来,只能把旁边农民的菜地挖开。”华素萍踩着泥水向营救现场深处走去,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协调村民,开出一条生命通道。

中午12点多,天空突然放晴,救援的山头太阳直射。套鞋上刚刚沾满了的泥土,很快就变成了干硬的灰色。

站在村头农田往滑坡现场望去,会看到一棵高30多米的大樟树,当地村民说,这棵树700多岁,和村子的年纪差不多。这次山体滑坡把它连根平移了数十米远。

这棵树成为了现场搜救人员的最佳休憩之所。两天一夜没有合眼的80后武警水电第五支队一大队战士吴坤只靠着大树坐了一会,就接到手中对讲机里的指示,让挖掘机变换位置

通过区分原始土层数据,结合村民提供的房屋位置,分层剥离土层,指挥挖掘机作业,是吴坤的职责。

“雨一直断断续续下个不停,又形成了堰塞湖山路狭窄大型设备进场困难。”吴坤全程参与过深圳滑坡事故,相比之下,他坦言这次人员逃生位置很难确定,又有河水冲刷,搜救难度很大。

正当吴坤站在三台挖掘机旁指挥时,忽然接到指令奔向河道边,对讲机传来了新的指示:第五位失联人员找到了。

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集体脱帽默哀。

也许是经历过一次与死神赛跑的场面,这个画面对于1996年出生的管智峰来说并不陌生。去年丽水东村发生山体滑坡,他就和几个90后小伙伴开着移动餐巴前往救援一线,给救援官兵做免费早餐宵夜

28日晚,看到遂昌滑坡的新闻后,几个90后就到公司集结,连夜开往苏村。“昨天一夜没有睡,今天做完早餐后在车上睡了一会。”管智峰会做手抓饼、煎鸡蛋,他憨笑着说,“后半夜总不能让救援人员吃冷冰冰干粮吧。”

没有带换洗衣物,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脏了就在河水中洗一洗。一同前往的领队负责人卢涛没想到这群90后竟然这么能吃苦。“他们都是抢着报名要来。”

问到原因,管智峰回答得很简单:“我喜欢挑战自我。”

苏村,当地村民的族谱上记载这里是唐宋八大家苏洵后裔栖居地。因为开满桃花,又被称作桃源”。

华素萍告诉记者,滑坡的这座山土话叫“破崩石玄”,石玄合在一起是一个古文,现代汉字里没有,浙江南部方言念“tan”第二声,意思是悬崖峭壁。

山峰险峻,云雾缭绕,住在山上空气好、水好,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们都不愿意下山,但现在,他们不得不考虑离开,为了更安全地生活。

(原标题:浙江遂昌救援现场群像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