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博愛座爭議 問題在於只看見法規的人心

博爱座争议不断,外界忧心博爱座造成世代对立,卫福部打算再提修正「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条文,拟扩大优先乘坐对象。示意图。记者侯永全/摄影

短短不到十天北捷发生两起因博爱座而起的冲突,继而引发博爱座该不该废争议,却因起冲突的双方年龄差,反被有心人导引为长者和年轻人的世代冲突,或被简化为老年人动辄情绪勒索、道德绑架。这样刻意制造的世代对立,绝非祥和社会所乐见。

依现行《身心障碍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未提供对号座的大众运输工具,应设置供身心障碍者及老弱妇孺优先乘坐的博爱座;「大众运输工具无障碍设施设置办法」,也规定车厢应设置供行动不便者优先乘坐博爱座。

换言之,从相关规定可知,博爱座本就是为了身体较为柔弱者或是行动不便者而设,从没规定是「专属老人」的优先座,也从未禁止年轻人、特别是身体不适或疲累不堪的年轻人乘坐、并非「专属指定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让、帮助的对象勿论老幼(年龄),正是博爱座之精义。

只是数十年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让不少人错误的将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帽子,强扣于他们认为的占位者上,甚而流于只凭外观去判断谁可坐、谁不可坐的形式主义,反而因此忘却了博爱座的本意是鼓励礼让、是属于主观仁善的行为;加以如今个人权益意识高涨,礼让观念远飏,更让自以为是的「博爱座法规」成为判断标准,不起冲突才怪。

但这真是博爱座设置或规定不周的罪过?就像不时传出的行车遭遇路怒症发作者或「8+9棒球队」驾驶一般,乘坐大众捷运自也难免遇上易动怒者或自认为得理而不饶人者,冲突的发生从来根源于躁动的人心,那里是交通规则规定周不周全的问题。就以近期这两起冲突为例,如果有需要座位者能客各气气询问能否让座、被询者也心平气和告知无法让座的缘由,真还会起冲突?

事实是,台湾已很难回到有些矫枉过正、「不敢」去坐博爱座的过去。就算废掉博爱座,或是依卫福部的修法建议,将博爱座的适用对象修改为「有其他实际需要者」,又真能完全断绝让座纷争?可别忘了,过去也曾发生因行李背包占座或是横躺等引发的要求让座冲突或网路公审,更遑论一概以「为老不尊」或年轻人自私去作论断依据。

说穿了,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否有博爱座、优先席规定,而在于,本于善心在力能所及的各处,主动帮助老弱妇孺、身心障碍者,甚或是疲累不堪或身体不适的劳工、学子,还是不是台湾社会想要保有的「传统美德」?又还是不是父母、师长必须教育给子女、学子的处世信念?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不妨将博爱座的存在视为良善的提醒,而非禁制的法规;至于在类似争议中频发的倚老卖老、道德绑架、自私自利、你也会老等对立言语,更该适可而止。孔子曰: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恣意的标签化指责,只会徒增社会对立,绝非是自身完美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