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兵缅甸,毛主席亲自参与指挥,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在党和国家的指引下,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但是中国这片大地已经遭受了多年的战火肆虐,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依旧是前行路上的隐患。更不要说还有一些对中国心怀不轨的国家,他们总是居心叵测地干扰我国正常发展脚步。
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蒋介石反攻大陆贼心不死。
但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国家的实力一日比一日强盛,所以他不仅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反而也逐渐意识到卷土重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可没想到,远在中缅边界,一队早已被蒋介石遗忘的残兵败将,却搞出了一些名堂。
估计蒋介石也是觉得实现自己的“宏图壮志”无望,被逼得狗急跳墙,居然真的相信了靠这些人就能吹响反攻大陆的号角。
为此,他还特别派人从台湾偷渡到缅甸,去领导这群乌合之众。
美国那边可不管蒋介石的想法有多不现实,他们见有机会给中国使绊子,自然也就迫不及待地插上一脚。
于是蒋介石就开始和美国狼狈为奸,妄想用这些残存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旧部大做文章。
但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何许人也,他们岂能放任两个宵小之徒如此张牙舞爪?
于是我国在缅甸政府的强烈邀请下,果断出兵,和当地军队一起,誓要将这伙扰乱中缅边境安稳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消灭干净。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始末。当年毛主席为什么会下定决心出兵缅甸?
战争的结果又是否符合中国长远发展的目标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在战争时期存在的问题都能就此被解决。很多在动荡不安中用暴力伤害普通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土匪依旧存在。
这些为非作歹之徒显然低估了共产党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不然他们也不会天真地以为,自己还能像原来那样占着一块山头,潇洒快活地靠烧杀抢掠为生。
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就开始着手解决各地的匪患问题,其中以西南山区最为严重。
那里地形复杂、树木茂盛,很多土匪和叛乱分子在其中混迹多年,各种逃跑路线以及藏身之地早就烂熟于心。因此,剿匪任务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不过从来都没有什么能难倒英勇的解放军战士。
对方能扛得过一日两日、一年两年,但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是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所以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以及解放军战士不放弃、不后退的一次次剿灭行动中,那些为害多年的匪患问题,终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渐渐进入尾声。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新的情况,那就是有一些武装叛乱分子逃到了缅甸境内。
我国西南地区和缅甸接壤,当时的国界线划分也不明确,所以边防部队的确不方便深入缅甸境内抓人。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领土神圣不容侵犯,我们和缅甸的关系向来友好,所以更加要尊重对方。
而且即便我国没有其他心思,以美国为首的无数双眼睛都在紧盯着中国,想要找到能利用的把柄,供他们借题发挥。
因此,中国在处理此事时尤其需要慎之又慎。好在缅甸对中国入境协同“剿匪”一直抱有积极的态度。
因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只是后期这些零散跑过去的小角色,还有蒋介石败走台湾之际,来不及带走的一部分国民党部队。
这些人在解放战争后期就从云南撤退,翻越过荒无人烟的大山,来到了缅甸境内,并且常年混迹于“金三角”。
“金三角”位于泰国、缅甸和老挝的交界地带,可以说是一个“三不管”地区,以盛产毒品而闻名于世,这部分国民党残余部队选择在“金三角”安营扎寨出于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里地势复杂、人烟稀少。而国民党残军则有几千人,还携带着各种武器。所以在这个管理相对真空的地带,他们靠武力形成一股割据势力也不是难事。
其次,正是因为“金三角”位于国与国交界地带,真正有权力插手的国家又都还没从殖民侵略的战火中缓过劲儿来,所以对于此地的管理自然就没有明确严谨的方案,国民党残军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最后,这么多人的吃穿用度必然需要不少钱,他们本就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强行留在此处的,又有什么正规渠道赚钱呢?所以很多人就盯上了依靠贩卖毒品来牟利这条不归路。
如此一来,这支国民党残余部队是满意了,但是缅甸政府以及周边百姓可是遭了殃。
当时的缅甸建国不久,也可以说是刚刚将侵占自己国土的列强赶出家门。这转过头又有了一群不属于自己国家的武装力量为非作歹,他们当然无法忍受。
所以尽管政府军实力还不够强大,在边境地区管理上也有些力不从心,他们还是多次尝试剿灭这支匪帮。
但无奈彼时的缅甸各方面都很落后,对上装备齐全、又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打过仗的国民党残军,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
这样一来,不仅没能将这群“祸害”赶出缅甸境内,缅甸军队自己还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既有大量伤亡,还被对方抢走了很多军用物资。
国民党残部那边倒不是战斗力多强,而是他们知道,自己一旦被赶出“金三角”地区,真的就是走投无路了,所以只能孤注一掷硬拼到底。
谁知道这支在解放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的残兵败将,竟然在这种绝境中以少胜多,打出了点名气和声望。
这些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他大喜过望,仿佛之前只能在梦里出现的反攻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一支仅仅是打败了缅甸政府军的残部都能让他有如此想法,可见当时的蒋介石手里早就已经无牌可出。
于是,蒋介石又重新重视起这支早就被遗忘多时的旧部,不仅偷偷给他们送去了大量军饷和武器装备,还派遣自己曾经的学生李弥前去领导。
唯恐天下不乱的美国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给中国添堵的机会,多次暗中给蒋介石提供帮助。
李弥在去台湾前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到了台湾可就没了之前的地位,他也想借整合旧部的机会东山再起,所以到了缅甸以后,自然是花了不少心思。
他积极收编当地的土匪和叛乱分子,很快就将这支残部的规模扩充到了将近2万人。有了人手,接下来就要开始抓日常训练了。
这些东拼西凑的武装力量虽然起点不高,但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短时间内还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
蒋介石那儿也没闲着,一边重新将这支部队纳入远在台湾的国军编制,一边继续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
但可能是这些乌合之众在挑衅缅甸政府上占了不少便宜,竟然忘记了自己曾经被解放军打得落荒而逃的过去,以为他们此时已经有了能力再去掰掰手腕。
之前解放军苦于这些人都是在边境线外搞事情,所以即使有缅甸政府的求助,我们碍于国际影响,也不方便直接越界干涉。
后来不知李弥是不自量力还是真的傻,居然听从蒋介石的意见开始对云南边境发起骚扰。
这回解放军可不用客气了,他们憋了很久的怒气终于有了发泄的渠道,李弥和他手下的那些歪瓜裂枣自然是被收拾得很惨。
吃了大亏,李弥慢慢也觉得反攻大陆简直就是一个春秋大梦,所以开始对蒋介石的一些命令虚与委蛇,私下则是琢磨起了捞钱的门道。
这帮人能做的生意必然还是上不得台面的那些,而且因为人数众多,武器还较之前更为先进,进行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就愈发肆无忌惮起来。
他们流窜在边境地带,袭击普通百姓,严重威胁到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缅甸政府单靠自己的力量打不过之前那些散兵游勇,更别提有了统一领导,战斗力和装备都升级过的这些人了。
多次清剿无果,缅甸政府想到了去联合国诉苦,这招还确实起到了一定成效。
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只得不情愿地下令,让这支挂名在国民党下面的部队撤回台湾。
但是这些人做惯了“土皇帝”,还有一部分已经在当地结婚生子,又岂是早就没什么威信的蒋介石一句话就能命令动的。
当然蒋介石也没有真心想解决此事,不然也不会暗中派遣新的指挥官到缅甸伺机而动了。
就这样,撤军断断续续进行了不少时日,留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余人数依旧不少,他们也成为了中缅两国边界处,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1955年11月20日清晨,中缅边境地区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两国军队巡逻到黄果园附近时,因为误会发生了冲突。
由于中缅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两国也都刚刚建国不久,所以还没来得及一同商讨边界线的具体划分事宜。这次黄果园冲突的发生,正是基于这一根本原因。
美国和台湾地区又觉得抓到了可以摆中国一道的机会,不仅大肆渲染中缅边境的紧张局势,还指责中国侵犯缅甸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留守在缅甸的那些残部也闻风开始四处作恶,妄图火上浇油,让中缅两国彻底闹翻,甚至还想将中国推入国际舆论的漩涡中心。
眼看着事态即将失控,党和国家领导人快速做出准确判断,以解决中缅问题为契机,和周边多个国家明确划分了边界线,最大程度避免了发生更多的纠纷和争议。
1960年,中缅双方正式签订了边界条约,两国关系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借这一契机,缅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问题也再次被放到桌面上进行讨论。
最后,两国达成共识,要合力剿灭这伙为非作歹之徒,还边境百姓安稳平静的生活。
但是正如之前担心的那样,解放军出境作战,肯定会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则很有可能会引起东南亚国家的惊恐与不安,也会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
所以我们和缅甸签订了协议,承诺解放军进入缅甸境内的作战范围不会超过20公里。虽然这一规定会限制我军的战术安排,但是出于长远考虑和对缅甸政府的尊重,还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毛主席特别下令:“谁越过红线谁死。”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缅作战全无半点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些等着中国出问题的美国之流也不好再做跳梁小丑。
这次中缅联合军事行动给了国民党残余部队沉重的打击,剩下那些为数不多的零散分子也无法再成气候,中缅边境地区收获了久违的安宁,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此次行动更是再次展现了解放军严明的军事纪律,以及中国绝无用不正当手段扩张领土的野心,也表达了我们维护和平和睦邻友好的决心。
如今这场不为人所熟知的军事行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历史也在不断证明,中国一直坚定守护着前辈们的美好愿景,从未动摇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