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专栏:丁学文》我们忘了「八爪鱼精神」

台湾的自行车产业不会是唯一一个感到焦虑的产业群落,台湾大部分的产业现在都有着转型的茫然,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时代的到来,台湾的产业模式确实陷入了一种集体哑火的状态。(本报系资料照)

中美剑拔弩张让很多厂商既不能无视川普高喊的「美国优先」,又不能立刻从「中国撤退」,这种被动而且无奈的进退失据,一下子让台湾很多企业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措。这一期《经济学人》就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中西方之间的供应链会不会分道扬镳?〉9月28日,我在台中TBW(Taichung Bike Week)不经意撇见1张主办单位的海报,上面用大字写着Overcome Trade War(克服贸易战),在海报上画的台湾下方还有一排小字Complete Bikes Assembly Shipment from Taiwan(完全从台湾组装出口),明显透露出台湾自行车产业的集体焦虑。

这让我感受良多,我清楚记得2011年我们刚刚在杭州募完电动车产业基金时,我曾经专程前往昆山向Giant请益,当时的台湾自行车王国风头正茂,不但是台湾的骄傲,而且在大陆二轮市场没有人不翘着大拇指佩服的,没想到转眼间会从最高峰量缩近4成,市值更跌破了3成。

要问台湾的骄傲为何会陷入如此重度衰退?《商业周刊》认为是因为过去3年,它们遭遇了3股飓风的袭击。除了剑拔弩张的中美贸易战,它们还遇见2017年德国Bosch横空抢走从欧洲开始爆发的E-Bike商机以及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不过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在高峰的时候预作转型准备,趁大陆的电动自行车野蛮成长之际占据高地,更没有利用得之不易的品牌效应做好出行产业的布局,才会感觉好比大家一起围着桌子吃饭,只不过起身离席转了一圈回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座位,反倒挤进了诸如哈啰单车、小牛电动这些陌生脸孔。

我相信台湾的自行车产业不会是唯一一个感到焦虑的产业群落,台湾大部分的产业现在都有着转型的茫然,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时代的到来,台湾的产业模式确实陷入了一种集体哑火的状态。这让我想起如今市值仅次于BAT的美团,它的投资人徐新曾说过的一段话,她说市场上始终有对美团战线拉得太长而且不够专注的质疑声音。她认为这些批评不懂现代产业的节奏,她同意做传统制造行业一定要很专注,但是做互联网要像八爪鱼,爪伸得到处都是,过度专注的会越来越不灵。她接着解释,传统行业要专注,是为了扩大规模,降低单个用户成本;而互联网时代,经济规律变了,用户数越大,每个用户的价值也就越大,还能形成网络效应。你要把边际打开,每个用户价值体现在多业务上,只要你管理得好,选对赛道,这些网络效应就会持续扩大。

事实上,我们明显看到,这个世界不同领域之间正在相互渗透,做平台的想要做出行,做共享的已经开始合作,做四轮的也开始布局切入二轮…,跨界与融合时刻上演。产业链上的各环节都将迎来更紧迫的时间窗口,而谁都不愿意等。正如Facebook创办人Zuckerberg所说,一个变化如此快的世界里,你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风险,或许我们会抱怨台湾市场太小难以施展或别人太快追赶不及,但其实我们最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缅怀过往的成功只会让你与下个新世代继续脱节。

就拿我一直在鼓吹的,我认为台湾最有机会的出行产业来说,台湾自行车产业根本就不该缺席,早在2016年Tesla还苦苦撑着它的电动车大梦时,台湾供应链就是Elon Musk最大的助力了,就算在各行各业都在疯跨界造车的今天,台湾电动车供应链仍然是各方争取的主要对象,但即使大家都知道自行车电动化势不可挡,大家更心知肚明电动自行车早晚会和互联网、AI等科技连结,我们也看见大陆滴滴、美团、小米以及美国Uber、东南亚Grab、印度Ola都在想方设法切入二轮出行,连美国Bird、Lime都轻易成为独角兽,而各种数据更是兵家必争,想得大势者势在必得的珍宝,但为什么迄今不见台湾自行车业者积极参与其中?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专注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更忘记了我们也曾经拥有的八爪鱼精神。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