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良器減塑 革自己的命

良器集团总经理陈韦如(右二),决心带着集团重新厘清在业界角色,提供更环境友善、解决客户需求痛点的包装方式。记者蔡宗儒/摄影

走进建筑工地,到处可见装着油漆、树脂等施工材料的白色塑胶桶。但当原料用完,这些桶子因内壁接触到化学物质、又不易清洗,往往不会进到回收体系,而是直接当成废弃物处理。

这类工地常见的化工、油漆塑胶提桶,约七成由桃园龟山的「良器集团」制造。看到桶子只装过一次原料就被丢弃,「觉得很可惜啊!」良器集团总经理陈韦如说。她开始思考:如何增加塑胶桶回收率、减少废弃物?

塑胶业者重新定位

对1989年创立的良器集团来说,以塑胶业者之姿关注后端回收和废弃物处理,并非突然蹦出的念头,因为全球「减塑」浪潮,早打到自家门前。

2020年,良器集团有批货要运往斯里兰卡,该国政府却突然宣布禁止进口多数塑胶制品,以保护因食用废弃物而死亡的野生动物。「公司虽然在台湾,但全世界正发生的减塑、限塑,跟我们息息相关,也会产生冲击。」陈韦如说起当时省思:「我们得知道国际发生什么事,也必须跟上。」

那是陈韦如在良器集团工作的第四年。2016年,陈韦如结束在美国的工作,回台加入父亲创立的良器集团,从业务经理做起。2020年,陈韦如升上总经理,「斯里兰卡事件」更让她决心带着公司重新思考自身定位。

经历内部讨论和外部顾问指导,良器集团新的企业定位出炉,「以前是塑胶射出制品的生产者,未来,我们要成为『包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陈韦如说。简单说,就是提供更环境友善并解决客户需求的包装方式。

创新点子突破难题

2021年,良器集团研发出不含塑胶的竹纤桶,且通过SGS和Intertrk第三方认证。良器集团也使用消费后回收的塑胶再生料(PCR)制作塑胶桶。

塑胶射出成型机厂商「震雄机械」是良器PCR桶的机器供应商,震雄机械业务经理张佑成说,震雄在良器引荐下,和专精AI影像辨识的「奕瑞科技」合作,把AI品质检验导入PCR桶的生产线,桶子表面有无黑点、桶壁厚度平均与否,都能立即发现;AI促成产线自动化,也能协助客户应对缺工问题。此外,良器制造PCR桶的机器属于电力驱动的「全电机」,比「油压机」能源转换效率更高,也不会漏油及噪音过大。

要当包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创新点子也很重要。

当塑胶桶废弃问题,碰上客户承装化学物质的需求,良器团队想出一个解方:用「内衬」隔绝桶壁和化学物质,让塑胶桶可回收,或重复使用。

为了推动研发,良器集团申请经济部中小企业署113年度的「循环共创计划」,让外部计划案的期中报告、期末发表时程,成为内部自我督促的时间表,并获得财团法人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塑胶中心)的辅导资源。「头先洗下去,才能逼自己动起来。」陈韦如说。

良器集团ESG心法 图/经济日报提供

要熬过研发撞墙期

研发过程的撞墙期也不可避免。为了让内衬有足够的耐受性,良器集团找了五家厂商、前后测试11款皮料,历时三个多月才找到最适合的材质。

更重要的,是建立团队信心。为新产品打造模具、买机器都要资金,陈韦如表明这是促进长远发展的「投资」,激励团队大胆做事。此外,逐步完成阶段性目标、计划期间获得辅导单位正面回馈,都让团队更有动力。

良器集团以5.4万件为基准,比较「直接使用塑胶桶」和「一塑胶桶搭配一内衬」,从生产到回收废弃的全生命周期碳排。结果发现,使用塑胶内衬的情境可减少13.65公吨碳排。

为了确认虚拟情境是否可行,良器集团向环氧树脂业者提议使用有内衬塑胶桶,树脂业者再充填原料,把商品送到终端的工程行。因为环氧树脂成品非常黏、难清洗,原本桶子几乎不可能回收,用内衬最能促进减碳。

结果,许多工程行开始打听内衬来头。原来,工程行得花钱清运废弃物,但当塑胶桶可回收,废弃物就从1公斤重的塑胶桶,减少为40公克的塑胶内衬,大量降低清运成本,促成减碳和节流的双赢。

陈韦如说,最理想的使用情境,是一个桶子搭配多个塑胶内衬重复充填原料。考量桶子经工地粉尘和运输等耗损影响,以一个桶子搭配四次内衬计算,5.4万组产品的减碳量可达到107.71公吨。虽还有运输、仓储等成本需克服,良器已针对该情境进行客户访谈,以了解消费者看法。

塑胶中心经理许祥瑞表示,这项创新案例不只延长桶子寿命,也扭转业者的使用习惯。「这是『革自己的命』!」许祥瑞说;因为若确立一个塑胶桶搭配多个塑胶内衬的商业模式,桶子和内衬售价有落差,减少潜在塑胶桶的销量,等于少赚了利润。

开发新品,未来却可能和自家招牌产品打对台,难道不担心吗?陈韦如坚定地说,客户需求已出现,「我们不做,不代表别人不会做。如果不革自己的命,就是被动地被别人革掉」。

回到个人层面,陈韦如希望能为永续投注一份心力,「可能因为我是三个小孩的妈。」除了为下一代留下更好的环境,她也希望透过绿色设计、促进循环使用,呈现产业和环境共存的前景,吸引更多人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