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憶古時的普渡

中元节忙完,一年里的重大祭祀与拜拜,等于过了一大半。不过与50年代相较之下,抛去各地的习俗本就不同这个因素不谈,中元普渡拜拜仪式、内容似乎有越来越简化的趋势。

时间

乡下的普渡,由厅堂当年度值星家庭号召,时间一到,各户男丁帮忙布置一整排的桌、椅,妇人布置香烛、洗脸水(脸盆装水放地上,挂条毛巾在脸盆边缘,给好兄弟洗尘用),小孩帮忙摆放祭拜的食物,大家端着物品,从各家各户进进出出,在广场交会着,好不忙碌、好不热闹。

有一个说法是:普渡不能自己一户拜拜,一定要跟大家同时,因为这样的物品份量才够好兄弟分食;反之,准备的不够,怕它们吃不饱不愿意走,或者用别的方式来索求就不好了!

时代的推演,尚存中元拜拜仪式却也渐渐趋向个别化,与旧时的群体性大不相同。

地点

这是我的原生家庭,112年重阳节15户宗亲,在埕头联合祭祀祖先

现在很多社区型的房子,有管理委员会的会组织拜拜事宜。其余即便是同一个建案的社区,也大多是在自家门前拜拜。

祭品

印象中,拜拜时有神明主桌,但是没有放置像现在在鹿港看到的普渡公灯座。以前看到的祭品,大多是日常的食物、农作物、面条、熟食等等,也就是家户三餐食品。但现在外食人口多,所以祭品也多是水果、罐头、饼干、泡面、矿泉水等日常零食。

仪式

由长者喊『点香』,各家开始将准备好的香枝,拿去已点燃的『草𬘡』(注一)那里引火。值星将三柱香插在主桌香炉上(或米筒),大家各自将手上的香,一支一支插在给好兄弟的供品、银纸上;再沿着出外道路插出去,墙角、竹林脚、水沟旁、泥土地、道路旁…意义在于引导各方好兄弟进来享用。

基本上大约隔20分钟会点第二次香,总共三次,就是显示诚意,让好兄弟们慢慢吃。但如果遇到坏天气,偌大的稻埕上空,压着黑压压的一片乌云时,长辈就会督促大家,加快祭拜速度。真下起雨来,大家就会将桌子、椅子、所有祭祀物品,移到一条家户之间的室内长通道。

那竖立在供品上的星星火光,此刻在没有电灯的通道上,形成如万家灯火般的景象。小小年纪怎懂得欣赏,只是觉得『很恐怖』,因为外面黑天暗地的,而好兄弟们都到屋内来吃食了。

禁忌

家户提供的桌子,不能高过主桌。

遇到月事的女性,不可点香、不可拜拜。

大人小孩都一样,只要拜拜即可,不可说话、不能乱许愿。

时代的不同,便会推进一些习俗与习惯的改变,只要初心相同,变,即是不变!

注一

草𬘡就是用稻草、蔗叶、小树枝、杂草等捆成一束一束,晒干后就可燃火,称之为草𬘡。这是古时用鼎煮食的柴火。类似现代庙宇用瓦斯炉,供信众点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