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时的功利心理

翁立扬

若把「将中元普渡当作每年的例行事务,每逢清明,也必定返乡扫墓农历新年时,也会面对着家族祖先桌和牌位,慎终追远一番,但是,一旦离开了这三个时间点,回到了一年之中的其余360几天,就没有什么宗教热忱」的「『敬宗教而远之』的新生代都市人」,也归类为「『佛教教义道教教义、民间信仰的教义』的『外围信徒』」;相信绝大比例台湾人,最起码,最起码,都是「『佛教教义、道教教义、民间信仰的教义』的『外围信徒』」;还有一定比例的台湾人,一直都是「『佛教教义、道教教义、民间信仰的教义』的『核心信徒』」;只有极少比例的台湾人,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

何谓「教义」?笔者认为,「教义」的范畴,涵盖了「仪式」、「戒律」、「宗教礼仪」、「宗教文化」、「宗教对于世俗事务的立场」、「一切有关于『使身心灵获得滋润』的活动课程书籍」。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宗教的仪式、戒律、礼仪、文化、世俗立场、活动、课程、书籍」,都有可能,只是「上层领导者用来『在宗教体系的内部维系纪律』的工具」而已;「宗教的教义」未必全部皆与「『真正能够使身心灵获得滋润』的那股神秘力量有所关联;换句话说:不认同某些「宗教的教义」,不代表,就无法拥有「『真正能够使身心灵获得滋润』的那股神秘力量」。

「外围信徒」和「核心信徒」的差异点在于:「核心信徒」已经全然笃信于「该种宗教的『整体教义』」,因此,而愿意,根据「该种宗教的『整体教义』」,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外围信徒」并未全然笃信于「该种宗教的教义『当中的任何片段』」,「外围信徒」只不过是将「该种宗教的教义」视为「一种可能」,亦即「『因果报应』或许存在,也或许不存在」、「『上帝』或许存在,也或许不存在」,因此,「外围信徒」通常并不愿意,根据「该种宗教的教义」,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

笔者相信,「任何一种宗教的教义」都不见得是合乎道德的;因此,「任何一种宗教的『核心信徒』」皆有可能是「君子」或「小人」。

「完全不信宗教的『无神论者』」当中,同样也包含着「道德高尚的君子」,和「道德卑劣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的差异点在于:「君子」处理「公领域事务」时,必须做到「全然得大公无私」,只要有丝毫「公私不分」之处,便不符合「君子」二字的定义;而「小人」处理「公领域事务」时,经常「公私不分」。﹞

﹝「全然得大公无私」,意味着「君子」必须时时刻刻「运用理性』针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约束」,而「运用『理性』针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约束」是一件「容易使身心感到疲惫」的事情;因此,「无神论的君子」放弃了寻找「『真正能够使身心灵获得滋润』的那股神秘力量」,是相当可惜的。﹞

而在「外围信徒」当中,同样也包含着「道德高尚的君子」,和「道德卑劣的小人」。「外围信徒」当中的「小人」,往往每当「将自己的利益建筑在他人的权益之上」时,就「不相信」或者「忘却了」「因果报应」;而每逢「中元普渡」或「庙会庆典」时,却又心态功利得跑去「祈求好运」,期盼「『烧香拜拜烧纸钱』的『因』,能够换来『生意兴隆』的『果』」。

「将自己的利益,建筑在他人的权益之上」绝非「掌权政客」的专利,诸位有空时,不妨到「离家最近的夜市」逛逛,留意一下,摊贩们用来炸「香鸡排、盐酥鸡」的油,是否已经重复使用到了「色泽漆黑」的地步

作者翁立扬,辅仁大学历史系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更多声音与讨论,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