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戴倫拜勒(上):研究新疆再教育營,中國恐懼伊斯蘭的監控體系

《新疆再教育营:中国的高科技流放地》作者戴伦.拜勒(Darren Byler)的系列专访。拜勒现为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国际研究助理教授,研究维吾尔族社会与中国监控体系的专家。

采访/Kita(文化人类学博士生,维吾尔文化研究者)

受访者/戴伦.拜勒(Darren Byler)

编按:本文为《新疆再教育营:中国的高科技流放地》作者戴伦.拜勒(Darren Byler)的系列专访。拜勒现为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国际研究助理教授,研究维吾尔族社会与中国监控体系的专家。访问人Kita现为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关注新疆议题多年,目前在海外继续学术工作,不定期为《转角国际》撰写维吾尔议题专文。本专访完成于2023年6月2日,将会以系列文章刊载,特别感谢春山出版社协力。

▌关于《新疆再教育营:中国的高科技流放地》的研究写作

问:访谈首先想请你介绍一下这本书《新疆再教育营:中国的高科技流放地》的写作背景,这本书跟你其他的学术书籍、期刊文章不同,它的篇幅较短也较易阅读,可不可请你谈谈关于这本书的想法与目标呢?

答:当然。我是一位人类学家,任职于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我所受的专业训练是撰写学术书籍与文章,进行较为理论性的研究。近期我另外写了一本较为学术的专着——《恐怖资本主义:一座中国城市里的维吾尔剥夺与阳刚气质》(Terror Capitalism: Uyghur Dispossession and Masculinity in a Chinese City,暂译),这本书是基于我 2014 至 2015 年起的长期田野工作所撰写而成,这个时间点也是所谓的「人民反恐战争」的起始。

这本书内有一个章节是关于较为近期维吾尔地区的情况,使用了 2018 年、也就是我最后一次造访当地所搜集的材料,然而这本书已经有了很完整的整体结构,主要阅读受众也是学术圈子,所以我想如果能扩写这个章节成为另一本小书,将有助于一般受众理解发生在维吾尔人身上的事情。

加上我有几位朋友都曾在哥伦比亚全球报告系列(Columbia Global Reports)出版过书籍,这是个由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出版的书系。他们努力在找寻深度报导的出版可能,类近于《纽约客》一类的撰述风格。对我而言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来扩写关于拘禁系统一些观察与想法,诸如人们在里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整个系统在科技与劳力供输上如何与全球经济体系相接连,从而塑造整个拘禁体系等等。

这大致是这本书的写作方向,再加上出版社提供研究经费让我前往哈萨克,访谈许多曾被拘禁的突厥裔穆斯林,其中甚至有数十位受访者几个月前甫穿越哈中边界。如此种种机会让我可以进行深度访谈,进行所谓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译按:人类学家 Geertz 所提出的民族志方法,旨在于由当事人的观点,来理解脉络中文化的复杂关系与意义),亦即透过我们人类学擅长的解析方法,让不在场的人,不只是可以理解发生了什么事,还能够理解发生的事情的意义,让人们感受到他们仿若在场,这正是我所尝试达成的书写目标。这是一本旨在唤起深陷拘留营体系的感受的书。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体系自身,关于它是如何开始的,关于它是如何降临于突厥裔穆斯林。不过这是由实际经历过该体系的人们来讲述这个故事。至少,这些是我为这本书所设定的书写目标。

图为新疆的政府标语。 图/法新社

两部拜伦的著作,左为《Terror Capitalism》、右为《新疆再教育营:中国的高科技流放地》。

▌「恐惧伊斯兰」的监控体系,如何「自我完善」?

问:在美国一般读者对这本书的反应如何?有达到你所提及的这些目标吗?

答:有,多数是正面的回应。我认为读者所期待的是一本论述有凭据、公认可信赖的书。这本书比对了中国政府的文件、提供了许多受访者的第一手经验,且不仅止于此。除了曾受拘禁的当事人们、受害者家属的角度,这本书还试图囊括了拘禁设施内基层从事者的观点,比如警务人员、任职于营区的一般人,这些人们也是被胁迫以某种方式参与整个体系的运作,他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让我们了解这个体系。

因此,综合我自己对于政府文件的研究、过往我实际在当地(译按:新疆)的观察、再加上过去十年我实际身处于维吾尔社群中所学习的知识,基于如此种种,我期许自己的专业能让读者对我的书写内容有所信心。不过当然,你知道的,再教育营体系的情况非常复杂,也是敏感的议题,你不太可能说服每一个人去关心它,然而这是我所持续努力的工作。

问:或许让我们从一切的开始来谈拘留营体系的建置。根据遭披露的内部文件,整个政策可以追溯至 2014 年春天习近平在新疆对高层党干部所发表的演说,他要求干部用更直接严厉的手段来对付穆斯林,然而要一直到 2016 下半年陈全国取代张春贤替任自治区党委书记,情势开始明显转变。

不过,2017 年营区建立初期很多监控科技并不是一步到位,例如你书中第一章的受访者周月明就有提到这点。也就是说从习下指示,到高科技监控与拘留营体系的运作,有一个为期数年的发展过程。就你的观点,这个过程发生什么事?整个监控体是如何自我完善的?

答:对,没错,许多事情是从 2014 年开始的。事实上,在昆明火车站事件爆发后——超过30位汉人在云南昆明的火车站被一组维吾尔年轻人杀害,该事件又被称为「中国版本的九一一」——很多事情就开始发生。数个月后,习近平宣布展开「人民反恐战争」(People’s War on Terror)。当然,那时候还有其他一连串的(冲突)事件,不过我认为因那是第一起在维吾尔区域外爆发的严重事件,透过大量社群媒体扩散以及官方传统媒体的报导,人人都意识到了这件事,「昆明事件」成了转捩点,中国社会开始认为维吾尔人正在「极端化」,并认定这样的现象与各式伊斯兰实践有关。

于是乎,维吾尔人们使用科技产品的方式被放大检视,例如透过微信分享具伊斯兰教导的资讯被解读为宗教敬虔化的征兆——尽管这并不是维吾尔社群内实际发生的趋势——但政府一厢情愿地如此认为,坚信宗教实践必然导致恐怖主义,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恐惧伊斯兰」(Islamophobia)的表现。

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新疆维吾尔人针对汉人发动攻击,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 图/中新社

昆明火车站的悼念广场。事件又被称为「中国版本的九一一」,案发数个月后,习近平宣布展开「人民反恐战争」。 图/中新社

这样的恐惧一方面是出于对维吾尔人的成见,另方面则是和当时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兴起有关。那时有极少数的维吾尔人在叙利亚作战,但我在新疆进行田野研究的期间,很少有维吾尔人具有那样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政府坚信那是维吾尔人们想要的未来。

加上近期机器学习、自动监控等科技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这两者都可以连结到数据效价(data valence)的相关分析,例如大数据分析使自动化追踪个体、讯息与行为的特征成为可能,监控取得的资讯被用以预测人们未来的可能行为,再加上生物资讯监控技术在中国的使用,已从最初的图像辨识系统进阶为人脸辨识技术等等。

2016 年是我第一次在维吾尔地区见到可携式的手机扫描装置,只要接上装置即可扫描人们的手机、搜寻可疑的数位使用史,包括那些已被删除的档案内容,全面检阅人们在手机上的活动纪录。而透过政府文件我们可知,过去这段时间约有 180 万人被判定他们的手机具有或曾使用非法应用程式,这个规模相当可观(译按:新疆维吾尔人口约 1,170 万人,哈萨克族人口约 160 万人)。

他们持续追踪人们的数位痕迹(digital footprint)并偏误地使用了这些资讯:为了不错放任何恐怖主义或极端主义嫌疑者,政府检视每一个突厥裔穆斯林,看看这个人是否有使用VPN——尽管中国其他省份有成千上万的人们都在使用,看看这个人是否有 What’sApp——全球最为普遍的通讯软体,监控体系根据这些来决定这个人是不是潜在恐怖份子。诊断工具便是依循这样的程序来决定谁不值得信任,谁需要接受再教育。

简而言之,政府在维吾尔地区建立的间监控体系花了段时间来构组适当的技术与程序,以评估整个突厥裔族群,而当部署完成、设定好特定的判定参数,弹指之间,他们发现整个地区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是系统所定义的「潜在恐怖份子」。这正吻合了国家既定措辞中,20% 至 30% 的穆斯林成年人口是所谓的极端主义份子或恐怖份子,而这个数目的根据仅来自官员们的臆测。于此,我认为这类科技使用的目的在于证成国家官员所欲证实的假设,两者之间有这样的共生关系。

中国持续追踪人们的数位痕迹(digital footprint)并偏误地使用了这些资讯。 图/路透社

▌维吾尔人永远不可能与汉人一样平等

问:如你所言,国家已经有这样的预设了:「维吾尔受极端思想荼毒,需要经过教育转化才能成为好中国人」,然而这套体系有其自相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党强迫维吾尔人在营里学国语学法律,企图将他们「转化」后融入以汉族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但是无论营区内外,整套针对维吾尔人、种族主义式的数位围场,让维吾尔人永远不可能与汉人一样平等地被视为中国公民。

像是本书第三章的凯尔比努尔,她为党为拘留营工作,政治上她或许免于被认为是「两面人」,但在族群或种族上,她和其他突厥裔穆斯林一样,永远都会是两面人:根据种族而定义的两面人,政府或监控系统下的他们永远不被视为真正的中国人。你如何解读再教育营的这个本质上的自我矛盾?

答:是的,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体系,一个错谬的系统。这个体系的设置目的在于承诺你可以成为,且被认可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一个中国版本的身份认同保护伞。然而与此同时,维吾尔人们却因他们与汉人的族群差异而处处被种族性地针对,他们永远不可能完全同化,特别是成年人。

我认为,或许对于被送进寄宿学校、成长的维吾尔孩童而言,情况会有所不同,他们身处在汉语主导的生活环境,学校里的绝大多数是汉人教师,这些孩子不被允许说母语,不允许接触一切关于伊斯兰的知识,甚或是维吾尔历史,他们基本上将会被当作汉人一般抚养长大,或许他们将会较大程度上地被同化、融入主流的中国社会。

然而,我们也可从殖民主义相关历史得知,在这类寄宿学校环境下,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往往是充满各类的创伤,他们最终很有可能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很难预见这一系列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不过对于维吾尔成年人而言,甚至是那些警察、为政府工作的官员,一旦私下的言行没有如应当地支持政府,他们将永远处在被标示为「两面人」的威胁之下。而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检视整个拘禁体系时,会发现一些维吾尔官员会刻意以较汉族官员更暴力残酷的方式对待维吾尔人,因为每日他们需要一次次地证明他们忠诚地与国家站在同一阵线。

整个建制化的体系内,种族化暴力的日常实践藉而延续了整个体系的存续,以更加残酷的方式对待维吾尔人整体。所以说,是的,这是一个虚假的承诺,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系里,维吾尔人永远不可能真的被同化成为所谓的中国人,里面没有为他们预留的空间。我认为这部分是维吾尔人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处境的一大不同,许多其他少数民在更为长久的历史向度上,已在早期经历过被同化、被殖民的过程,以至于当代他们得以轻易地向汉族靠拢,在敏感议题上,他们可以较为灵敏地跳脱桎梏而不被掌权者视为威胁。

我想这也跟维吾尔与哈萨克人的穆斯林身份有关——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视伊斯兰视为具威胁性的外来信仰,加上他们是以其自有的语言作为母语、与祖辈世居的土地有着深刻连带,因此,维吾尔人与哈萨克人持续被认为是潜在的分离主义份子,上述种种因素叠加起来,使他们很难在当前的中国内享有真正平等与正义的地位。

——▌下篇接续:〈专访戴伦拜勒(中):新疆再教育营里的父母,已忘了孩子的生日〉

图为中国官媒《央视》的新疆再教育营报导,呈现新疆学员们如何透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而重拾人生。 图/中新社

《新疆再教育营:中国的高科技流放地》

作者: 戴伦.拜勒(Darren Byler)

译者: 阎纪宇

出版社:春山

出版日期:2023/05/16

内容简介:戴伦・拜勒是全球最顶尖的维吾尔族社会与中国监控体系专家,他对新疆地区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透过检视官方文件及长期深入的访谈,揭露再教育营如何成为新疆的「日常」——超过一百五十万维吾尔人被迫进入再教育营及其附属的工厂。本书受访者涵盖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国回族大学生、哈萨克族农夫、卡车司机,以及协助抓人的辅警、被迫于再教育营「教学」的老师,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了解再教育营的多面视角。作者透过扎实的研究观点与人物故事,呈现新疆再教育营的现况、中国的监控治理网络,以及跨国的高科技产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