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能源转型需要新动能

缩小能源转型资金缺口

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的推估,为了达成在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全球的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在2030年的规模必须比2020年多四倍。而麦肯锡(McKinsey)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也指出,欧盟若想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有44%的减量空间须仰赖再生能源。是所有减碳措施的重中之重,接着才是绿氢的13%与提高能源效率的11%。也就是说,目前各国对再生能源的投入远远不足,亟需再加把劲。

为了达成净零转型所需的再生能源占比,「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发表一份「解开再生能源投资的枷锁(Unlocking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报告,强调「证券化」这项金融工具对导引更多资金投入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而G20的永续金融研议小组近年来也建议以「资产证券化(ABS)」,让更多的资金可参与能源转型。在此潮流下,欧盟银行局(EBA)在今(2022)年6月也发表一篇「发展永续证券化」报告,希望调整相关法规,形塑一个对再生能源证券化更为友善的法规环境。

资金的风险胃纳

当前的全球资金应该算是充沛,只是各种资金有不同的风险胃纳,因此有大量的资金无法投入再生能源之类的基础建设。例如强调保本的寿险资金,主管机关对于其投入离岸风电无担保部分,便会有些限制,这也无可厚非。事实上我们可利用离岸风电计划,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的风险差异,经由再融资的设计,让不适合高风险的资金,也能在有限的风险下来参与能源转型。

例如规画与兴建之初,是离岸风电风险最高的阶段,这时若无信用增强机制,较不适合寿险资金投资。但一旦完工开始发电有稳定收入后,其风险便大幅下降。这时风险承受度较低的寿险资金若能接手,让原先开发兴建的资金寻找投资下一个标的,那么就能导引更多的资金到离岸风电的开发,同时不升高寿险资金的风险。

事实上近来世界银行在推动提升开发中国家的基础建设,也是采用这种再融资的做法,让不同风险胃纳的资金,投入基础建设的不同阶段。将推动永续证券化在规划兴建之初由较可承受风险的投资机构投入,完工开始有稳定收入后风险下降,这时若还占用原始投资机构的资金,可能就会排挤到他们寻找下一个投资标的空间。因此若能有其他人来接手,让各种资金在不同的阶段扮演其角色,就能让整个社会资金做最有效率的运用。

台湾的情况

台湾前两阶段的离岸风电陆续完工,即将进入第三阶段。现在的问题是,银行团对离岸风电的融资金额约四千亿元台币,部分银行已接近银行法授信集中度的限制。未来10年若还要再开发15GW,融资需求将达2兆元。为了解决即将出现的资金缺口,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让已经完工风场的债权证券化。让国内的寿险或其他资金可接手,银行再把回收的资金放贷给第三阶段的风场兴建。

国内长期以来有大量资金进行海外投资(或国际板债券),除了有良好投资标的不易寻找之叹外,同时也承受极大汇率风险。因此若能引导部分资金参与国内的离岸风电建设,除了减少汇率避险成本外,相信更是有意义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