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能源转型 草根先行
背景图片
2018年元旦,再生能源大国德国,因为全国放假的关系,全国使用的电力首度100%由再生能源供应,这已成为全球佳话。不过有许多人批评,德国一度电费高达11元,台湾社会能够接受吗?
到底德国民众真的可以接受一度电费11元吗?其实,德国实际电费支出并不是这样计算。在德国有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公民电厂的数目将近2000家,其营运形式有的是公司、也有的是绿能合作社,许多农村或是乡间,不仅电力是自给自足,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卖给邻近村庄,因此,除了城市中旅居的人口外,许多德国家庭本身都是一至多家公民电厂的股东,每年可以从公民电厂获得些许分红,平均下来,许多家庭的电费也就约在一度6-7元左右。
由此可见,发展再生能源,并非只会让电价上涨,而是要看民间能否自行创造有活力的机制来平衡。同样的风潮,已经开始在台湾出现。近月余,有一场能源草根运动的力量在公民社会里组织起来。台北市和平东路科技大楼,第二期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NEP2),号召多个公民电厂实践者于5月8日举办「能源创意与社区公民电厂」工作坊,以及6月10日于高雄国际会议中心,绿能合作社誓师大会,启动公民参与能源转型的新路径。
涵括行政院能源及减碳办公室、文化部、能源局、台电、中油、地方政府、银行、达鲁玛克公民电厂、绿主张绿电合作社、台西公民电厂等等,聚集台湾社区绿能工作者,宣示能源的草根转型。
诚实地说,台湾目前的能源转型,缺少让活力蓬勃的公民社会参与的机会。计划导向的形式主义-「重效率而轻民主」、「强调官僚而忽略草根」,着重于「清理麻烦而缺乏价值前景」。而接下来,有个严肃的问题横在面前。经济部公开宣示过,我国电价在2025年前要涨20%。但是电费涨价,可能带来能源贫穷的政治风暴,底层阶级拉低生活品质,社会风险增高。
但可以借镜德国,德国的能源转型既是民主转型也是社区转型。十年内成立近1,500个社区绿电合作社,将能源转型成为草根倡议。德国2,000个「公民电厂」藏电于民,创造逾15万就业人口,带动16.7亿欧元绿能投资。全国8,000万人中有2,000万人住在100%的再生能源社区,提升生活品质。
能源转型适合从草根培力做起。由主妇联盟成员发起的「绿主张绿电合作社」的苗栗头份天空一号,已经走完公民参与绿电的初期学习曲线。10瓩装置容量太阳能光电发电设备,于去年底(2017)挂表并网趸售,绿能合作社非不能也。
绿色转型适合以有系统、有逻辑,以社区为主体整合地来推动。无论是农委会农村再生、文化部社区营造、经济部再生能社区盘点与台电公民电厂小组等,「缝合社区营造与绿能发展两条平行线。」文资司陈登钦司长为下个阶段的能源转型定下基调。用丰沛的社区营造能量,在文化探索、历史寻根与景观再造的脉络中,加入绿色能源的新助力。在培力(empower)过程,使再生能源能成为社区源源不绝的资产,形成能源典范转移。
有共识才构成社区(community),所以除了补贴政策外,发展多样化的社区绿能,兴起基层的能源启蒙运动。让决策权与工作机会都回到市民,以社区草根为主体,就地取材并减少采用地球暖化危害人类生存的能源。
只要一起努力,日子就不苦。能源转型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能源局不宜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应朝向民主化迈进,让市民参与。就算要涨电价,也要让社区在过程中感到方便且蒙其利。上月底,能源局发布「推动民间团体于偏远地区设置绿能发电设备」计划,带动偏远地区绿能发展,提供新的工作机会,推进电网终端的需求面(demand side)技术创新,这是令人欣喜的能源权力下放。
「眼前的危机,其实不是能源的危机,而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危机。」这番话来自乌拉圭前总统穆希卡(Jose Mujica)于2012年6月在巴西联合国「永续发展大会」演讲。在台湾,能源转型不是发电方式的转化,亦非止于台电的组织转型,而是社会价值与生活方式的转型,一番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辨,一场公民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