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商业世界并未「去全球化」国际贸易及商业跨境活动仍强劲
数位化浪潮带动的投资正在消除跨境贸易和支付的阻碍,与去全球化说法相比,当前总体经济和相关政策更有利于跨境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当然,企业仍需要具备灵活的能力应对2024年的挑战。图/摘自Pixabay
过去一年,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及供应链重塑格局成形,国与国之间长久建立的贸易关系也正面临着考验。此外,全球主要出口经济体的成长表现相对落后,「去全球化」的讨论也因此有所升温。
综观总体经济的持续波动,「去全球化」的讨论受到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再者,国际贸易关系和商业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但若追根究柢,当前「去全球化」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也过于简单化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可以从「近岸外包」的想法开始讨论。自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来,许多企业已重新思考供应链布局,同时也更加重视营运韧性和永续性发展。许多企业已在离总部较近的地区寻找额外的、甚至新的供应商。这种现象显示企业正在改变贸易模式,但这绝非意味着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在削弱。
■2023年全球化指数74%,
超过疫前水平
数据也显示,所谓「全球化已死」的说法被严重夸大了。商业市场仍依赖于国际间的连通。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23年全球化指数(Trade-to-GDP ratio)为74%,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汇丰经济学家预估,在历经2023年的经济放缓后,2024年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将成长1.8%,2025年将成长3.4%。企业对开展国际业务也抱持乐观态度。例如,根据汇丰银行2023年对全球超过3,500家国际企业的调查,这些已在东协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中,有超过9成计划在东协地区持续扩张。
尽管市场预期未来几个月的成长可能会充满挑战,但市况显示,长期而言,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更加深化且持续增加。对于寻求海外布局与国际化发展的企业而言,2024有望是正向的一年。
尤其,多项国际贸易倡议皆有重大进展。在新的一年里,有五个中东和北非市场先后加入金砖国家,强化了这些地区与亚太地区之间持续成长的贸易联系。
■区域、多边、双边贸易谈判持续中
而南韩、印度和澳洲正在与英国进行贸易谈判,预计英国将于今年正式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台湾也正积极申请加入该协定。同时,欧盟与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自去年重启双边贸易谈判后,将于今年持续研拟贸易协定。
再者,数位化浪潮带动的投资正在消除跨境贸易和支付的阻碍,让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以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国际化的雄心。
在台湾,金管会已推出「金融科技发展路径图2.0」,持续推广金融科技与建构普惠金融,以期能够带动台湾整体金融创新动能,打造更具包容性、数位化的产业环境。各国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数位App应用程式和线上服务,让企业更轻松地在多个地区开设帐户,并在海外付款及追踪款项。在政策层面,各主要经济体如印度和美国,都致力于放宽跨境的资料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改善气候变迁的方针将不断带来跨境经贸机会。去年底在杜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COP28)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承诺,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将斥资20亿美元启动自然解决方案融资中心(Natural Solutions Finance Hub),目的在于吸引私人资本扩大投资自然环境与气候改善解决方案。
更广泛地来说,随着各国政府扩大补贴政策,以研究气候科技为主的企业更有机会向世界提供创新产品。例如,由于电动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在去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国。
■数位化有利跨境活动;
强化企业韧性迎接新机遇
这些趋势都显示,与去全球化说法相比,当前总体经济和相关政策更有利于跨境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当然,企业仍需要具备灵活的能力应对2024年的挑战。换言之,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乌俄和中东冲突的轨迹亦难以预测。此外,2024为全球大选之年,预估世界各地将有30亿人口参与投票,都将对全球政经局势带来许多不确定因子。
此外,气候科学家分析,2024年也可能是人类第一次看到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的平均气温高出摄氏1.5度的一年。企业因应对气候变迁的紧迫性增加之余,也将愈来愈需要考量极端气候对业务和供应链的影响。
简而言之,国际局势带来了丰富的机遇。尽管大环境错综复杂,但因应局势变动的策略调整始终是企业的致胜关键。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将焦点从全球化的竞争性,转向专注于协助企业增强其营运韧性。
今年,深化的国际间往来无疑将对具国际化野心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以敏捷、开放的态度追求业务成长和贸易活动,将使企业在快速发展和相互连结的世界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