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游泳时注意这些→
随着暑假的正式开启,不少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前往游泳池、水上乐园等地畅快玩水。但是,近期多地有报道称暑期孩子游泳后持续高热不退,也就是“泳池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此,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心主管医师林燕。
什么是“泳池热”
据了解,“泳池热”又叫咽结膜热,是一种由腺病毒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腺病毒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夏季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但5岁以下儿童感染最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易被感染。”林燕介绍。
腺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和粪口途径传播。“但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可以通过水传播。”林燕告诉记者:如果腺病毒污染了泳池,小朋友在玩水时就很容易因接触或吞入被污染的水而感染。而且腺病毒尤其喜欢密闭、拥挤、潮湿、温暖的环境,室内泳池正是它繁殖传播的温床,如果泳池没有及时换水或严格消毒,很容易引起聚集性感染。
腺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
儿童感染腺病毒后通常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鼻塞、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部分也会出现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孩子得了“泳池热”,家长不用过于紧张,因为腺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患儿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少数年龄较小(尤其是2岁以下)、免疫力较差的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林燕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剧烈咳喘、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积极配合治疗。
如何降低“泳池热”感染
林燕表示,目前尚无预防腺病毒感染的疫苗,因此预防“泳池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个人防护,建议家长和小朋友夏季游泳时做到以下几点: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一审 曹婕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