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歌仔音樂劇1624的敗筆在哪裡?

文化部指导、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的歌仔音乐剧1624,日前在大台南会展中心演出。记者陈宛茜/摄影

有人说好看,有人说难看,也有人认为这是政治正确的宣传戏,所以不想看。无论评价如何,看过的人大概都会同意,串场的Gameboy是个败笔,只要一出场就让人混身不自在。

或许导演想吸引年轻人注意,又或许因为1624年荷兰人来台的历史太遥远,所以把整出戏虚拟为网路游戏,Gameboy便是游戏的玩家。假使最先登场的是这个玩家,至少观众有个心理准备,但他却是在西拉雅人打猎时,从被攻击的小鹿摇身一变为「穿越者」,相当突兀,甚至打乱了戏剧的节奏。Gameboy除了曾短暂地载歌载舞而稍具观赏性之外,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话剧式的口白与动作,穿插在戏曲演员的「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当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个「游戏」经常出现「请选择」指令,然后Gameboy接着说Let’s go!平心而论,并无助于了解历史,反而屡次破坏掉好不容易酝酿起来的气氛。为了区隔玩家与主戏,舞台中央树立了一个桅杆,供Gameboy爬上去表演。加上背板设计成好几张船帆的造型,等于把整个舞台打造成航行在大海中的船。这固然有创意,可是桅杆不能移走,闲置时便显得特别碍眼,干扰了演员的动线与观众的视觉。

《1624》最大的问题,是想完整呈现历史,却呈现得不完整。故事没有明确的主线,情节缺乏连贯性,往往发展到一半就不了了之。像女商人印姐瓦定,拒绝把郑芝龙的旗帜插上船,两边人马对峙,眼看着就要发生点什么,却戛然而止;名将沈有容的幕僚陈第,以风流倜傥的小生扮相,泛舟歌咏台湾美景,身段优雅,词曲动人,在激烈的海权争霸中,呈现难得一见的岁月静好图,可惜之后就消失了;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与荷兰阵营杀红了眼,滨田扬言要活捉荷兰长官诺一知,在轰轰烈烈的武打戏结束后,荷兰的传教士与西拉雅的尪姨(女祭司)为此唱了悲伤的歌,但很快地,下一幕就演出诺一知和西拉雅姑娘的婚礼,留下了好大的问号:到底诺一知有没有被活捉?事件又是怎么收场的?

这部户外剧的舞台超级大,但传统戏曲并不需要那么大的舞台。空间太大,反而容易稀释歌仔戏的美感。假使善加利用群演,或可充分发挥「大」的特性。然而,为数众多的龙套,除了在上述武打戏引起现场观众热烈的欢呼之外,多半只有壮壮声势的作用。如果郑芝龙的跟班们,透过合唱与群舞,把船队在海上的威风「演」出来,而不是只靠孙翠凤一身霸气,以及其他角色单薄的口述,就会更具说服力;又如果将大量的幕后合唱与龙套合并,直接在台前发声,应该会有更好的音效与震撼力。

同样是敷演台湾历史,电影《赛德克巴莱》和电视剧《斯卡罗》分别改编自漫画与小说,而且只针对单一事件。《1624》却直接根据史料,而非一个整理过的「故事」,既要处理众多事件,又想表现各族群的文化,传达台湾价值,那就很难避免成为冷场连连的「教科书」,尤其前半段,剧中人物还得「讲历史」,就更枯燥了。

幸好还有歌仔戏动听的唱腔,帮助观众熬过尴尬的场景。也幸好还有宝刀未老的艺人们卖力演出,才有感动。犹记得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时,孙翠凤把这位一代枭雄天人交战的心理状态,诠释得唯妙唯肖;对上唐美云扮演的诺一知,两人你来我往的较劲,也值得赞赏。

然而,这些大咖们,都是上世纪培养出来的明星。21世纪后,已经看不到引领风骚、家喻户晓的年轻戏曲工作者。这才是最令人忧心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