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融/音乐剧不是「话剧+歌曲」

文/陈乐融

台湾到现在还是很多人搞不清楚:音乐剧不是「话剧歌曲」。

音乐剧里的歌曲,以量来说,得占到一个显著比例,固然没有规定两小时要多少首歌,但如果一出戏讲话十几二十分钟也不唱歌,那肯定不宜被视为是音乐剧,尽管整出戏的歌曲总量看来还不少,但顶多就是一个「善用插曲的话剧」。

国外经典音乐剧,很多甚至没对白,或精简到类似古典歌剧那种纯粹衔接用的语言,而不是让观众感觉在看话剧或电视剧

音乐剧里的歌曲,以质来说,要有推动该段主要剧情省略台词的功能。能够对话说完的,不必唱,能够用唱的,回头来对话就不必重复。最怕的是对话或独白已经完成任务,然后编导觉得好像讲太久该唱歌了,配上一个抒情性很强的歌,聊作补缀与气氛缓冲。

所以我们看国外音乐剧,原声带拆开来看,某些歌词可能抽离开剧情会有点欣赏隔阂,但这不是作家作词家不懂怎么写好一首单曲歌词,而是背后需负担特定戏剧叙事或角色个性需求,所以跟流行歌曲的写法不同。

最后再以歌曲的外延性,一出音乐剧的歌曲演唱时,不管慢歌快歌,需提供导演场面调度肢体舞蹈造型灯光影像舞台设计等综合美感的表现空间。而不只是让一个人「开口唱歌」那么简单。

所以,同时身为编剧词人,从写故事大纲开始,我习惯把歌曲综合剧情一起铺排,有时只有暂时歌名的设定,但已经要反复检讨歌曲位置、顺序、长短,快歌与慢歌比例,独唱、对唱与群唱造成舞台效果的强弱,一并都要考虑。跟我写话剧和影视剧时的编剧思考完全不同。

判断一个制作是不是音乐剧,是不是好的音乐剧,自有音乐剧领域某些该尊重的结构、节奏与技术。

但如果一般大众和不是看那么多音乐剧的评论者,执著于「剧情」感人或好笑(所谓传统话剧文本)是一出音乐剧首要评鉴指标;甚至觉得我们台湾可以有自己特色何必管国外标准——就像中共面对外界质疑,很喜欢冠上「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XX」或「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XX」)——那只能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过去现在到以后,肯定还会有很多类似产品可服务本地。

只是,《PAR表演艺术杂志》似乎也不必大费周章做什么韩国音乐剧产业专题,探讨人家成功的经营机制跨界文化、国际风格、乃至可以获资本市场青睐的原因。因为本地根本没有对欧美日韩那种主流音乐剧的需求,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也不鼓励学习、操演、谦卑地面对那种文化,自然不会得到那种结果。

●陈乐融知名创作人、媒体人、策划人。游走于作词家、作家、主持人、编剧、文化评论家、品牌及营销顾问人文心灵讲师等多种角色。

★图片为版权照片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