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的难点在哪里?

▲清宫廷画家绘《雍正读书像》。(图/取自网路

作者刘佳

「反腐败」无疑是今天中国热门话题,中国的历史自从有官僚有国家开始,似乎就是一部反腐败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尽管腐败反了几千年,可是遗憾的是,我们真正审视反腐败的历史,却发现没有一场反腐败是成功的,而大反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腐败。

中国人反腐败,手段严酷的比比皆是。比如朱元璋,对于贪官甚至采取扒皮酷刑。但是腐败最终还是蚕食了每个一个个伟大的王朝。而反腐败最终的结果不是人走政息便是戛然而止。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历次反腐败都无果而终?

首先:反腐败激化了官僚集团内部矛盾。

以明朝的东林党为例,东林党人是一些非常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但是正义之士掌权却没能带来政权的清明。反而是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更加动荡。因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有一个看法说「君子有党,小人无党」,所以君子就应该「党同伐异」。这样一来,凡是和东林党人不合的,都成了小人。另外,东林党人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也有问题,同样是为非作歹,东林党对「外戚」相当宽容,因为他们是皇帝丈母娘家的人,但是对「阉党」却毫不留情,宦官们就郁闷了,我们不过就是把男人的东西割了,怎么连「好人」都做不成了?于是全天下的「小人」开始围攻这批「君子」。大明朝也就更加国无宁日

第二:反腐造成官僚集团运转不灵。

雍正皇帝上台后,严厉查办腐败,纠正康熙的弊政。使得清朝的国库日益充盈。但是随着乾隆的继位,严厉的政治纪律逐渐松弛下来,最终走向了和坤专权。为什么乾隆不能继续父亲的反腐大业呢?因为治政之道在于宽猛相济。说白了,就是要打一巴掌在揉三揉。雍正严厉反腐,到了乾隆一代,虽然政治清明,但是官僚集团运转不灵的问题也已经出现,所以宽以待官成了乾隆不二的选择。

古代的反腐败为何难有成绩?这就必须说到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官场价值观

首先:封建政权的政治本质使然。

在封建时代,政权属于皇家。皇家与百姓通常对立。这使得当官的很难办,为老百姓办事还是为皇帝办事?这是个非常纠结的事情。再加上简单的制度设计,落后的财政体制,使得官员必须在当个为皇帝办事的好官与当个为百姓做事的好官之间做出选择。皇帝养官,但不舍得给钱,官俸办公经费都少得可怜,于是官要想完成皇帝的差事,就得拼命盘剥百姓。比如,清朝漕运是个肥差,大小官员无不贪污。清朝皇帝什么都知道却不敢过问,为什么呢?因为康熙乾隆下江南的钱,都是这些贪官孝敬的,说白了真要查起来,贪污的钱去哪了?这些人可以说:都孝敬皇帝您了。

当官的人钱少事多,是便宜老百姓还是便宜皇帝,这真的不好抉择。

第二,对上负责的官场价值观造就贪污有理的政治逻辑

天下是皇帝的,皇帝世代相传。当官的人又是为了什么?说白了当官的人保着皇帝坐天下,就是为了能贪点钱花。如果有个别一两个官,不想贪污,或是想整顿官吏,这简直是不可理喻。大家都是给皇帝卖命的,天下都是皇帝的,给皇帝当官,拿皇帝点钱有什么不行,你不拿凭什么不让我拿?所以,官僚反腐的结果通常是激烈的派系斗争。

至于皇帝反腐一样行不通,对于官僚来说,为皇帝当差就是为了搞点钱花,如果皇帝玩反腐,光给官不给钱,这活就没法干了。官僚就会消极怠工,皇帝反腐最终的结果是官僚机器运转不灵,那时候皇帝会陷入一种纠结,用蒋介石的话说:「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皇帝有皇帝难念的经。

不论是皇帝反腐,还是清官反腐,中国古代严格的说没有一场反腐败运动是成功的。

封建制度的本质使得朝廷与百姓通常处于对立状态,而官员则不得不在忠于皇帝与爱护百姓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通常是艰难的。

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使得官僚养成了对上负责的官场价值观。上宽厚则下卖命,皇帝不让当官的贪污,当官的就不给皇帝拼命。一个个封建政权就在腐败堕落与运转不灵之间反复摇摆,最终走向尾声

腐败是无法被反掉的,但它却可以控制。「反腐败」不能依靠严刑重典,更有依靠清新良好的法制环境。只有对树立民众负责的官场文化和讲求法制的政治生态才能从根本上治愈贪腐这个官场顽疾

●作者刘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馆员。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