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的追求
(示意图/达志影像)
台湾留学生早期被问到「你是哪一国人」,直觉反应是中国人、少数会说台湾人,也有听来三条杠的「来自台湾的中国人」。念硕士时,校园只有中国同学会,转念博士,已经有台湾同学会。台侨也有台湾同乡联谊会与台湾同乡会之别,异于老华侨。还好当时中国才开放不久,留学生不多,不会混淆。
其实,外国人并不清楚中华民国(RO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之别,国人到欧陆旅游,偶尔检查护照会碰到菜鸟而虚惊一场。我有一回到马尔他发表论文,主办单位告知落地签证,移民官员看到护照上的China兴师问罪,不得其门而入,幸好大会派人赶来机场救援,花钱消灾了事。
倒是近年海外网路订书时生困扰,有些书商的电脑软体设定,往往在地址标签上的台湾后面自动加中国、甚至「中国的省分」,不免有被意淫的感觉。有时候包裹会被寄到对岸去周游,辗转收到时纸箱已破,最坏的情况是不知伊于胡底,徒呼奈何。
30年来国家认同一直与政党认同、国家定位、甚至族群认同交织。大体而言,民众多兼有台湾人及中国人的认同,细问下去,有些人「既为台湾人、又是中国人」,不少人「既为中国人、又是台湾人」。万一只能二选一,台湾人的选择逐年攀升,俨然只能与中国人做政治认同对决。
问题是,不管台湾人或中国人都是既含混又歧义的名词。最狭义的台湾人是闽南人、扩大指本省人,广义的是所有2300万人。中国人也有各种诠释,最广义的是血缘文化上的汉人、华人,国际上则指14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些台派坚持台湾没有外省人、只有中国人,也就是将他们排除为外国人。
有一回,我陪同层峰访问巴拿马的台湾村,小朋友摇着中华民国国旗高呼Chee-na(支那),百思不解,原来是China的西班牙语念法。蔡英文总统出访,瓜地马拉总统说「台湾是唯一且真正的中国」,绿营可不能怪罪表错情,毕竟人家当年建交的中国是ROC、还没有PRC。
前总统马英九回乡祭祖,援引《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主张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都是中华民国的领土,听来「一国两区」,又有点像是九二共识的新瓶旧酒。至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乍听之下是附和「一中原则」,未尝不可理解为贴身防守。
马英九在对岸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中国人」,绿营调侃他是「最后一个中国人总统」、挞伐为「中华民族主义的囚徒」。难道这些侧翼忘了,蔡英文在担任陆委会主委时说过「我是中国人」,上台后又誓言「我当总统一天,没人需要为他的认同而道歉」?
孙中山先生当年倡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中华民国后改弦更张包容性的中华民族,符合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不管中华民族或中国人,难道不可视为日耳曼民族或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平行位阶?如果说「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一些人唠叨不休「有唐山公、没唐山嬷」,没有平埔族血统者又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