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顾追求粉丝认同⋯演员哲学家邱昊奇分析下场:吸引迷失的人群

邱昊奇被称为「演员哲学家」,在个人散文集有许多特别观点。(图/远流出版)

文/邱昊奇

摘自/远流出版《没有别人,怎么做自己?:在改变之前,我们都是表演者

「不会有很多迷弟迷妹讯息给你吗?」讲真的,我还真不觉得有迷弟迷妹传讯息给我,作为一名演员,可能我太不令人着迷了吧。

网路上为我留下讯息的人,内容都诚挚得让人难以忽视,根本没有所谓轻浮,或是缺乏判断力等一类对于着迷粉丝刻板印象。说不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迷弟迷妹,迷弟迷妹不是一种人,而是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某个面向。也就是说,我和大家一样,都有迷弟迷妹的一面,端看是否有个对象让我们释放人性「为之着迷」的一面。

显然我并没有达到「成为着迷对象」的条件。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虽然客观上来看,缺乏「为之着迷」的特质商业模式上失去了许多优势,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为之好奇」的特质,这项特质让我有机会靠近人真诚、灵性的一面,对我来说绝对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收获。

几年前,有一个想法不断缠绕在我心中:一个人本身如果不渴望成为令人着迷的存在,那他怎么可能有机会让人对他着迷?毕竟这样的人总有千百种方法隔绝世人对他充满激情而非理性的爱。而为什么我又会如此充满矛盾,一方面想要成为令人着迷的存在,另一方面却又隐隐约约地厌恶这样的自己?

我想,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差异必须区别开来——这种渴望是作为「目的本身」还是「手段」?

在一次检讨会中,经纪人告诉我,四年前偶像剧演出最活络的时期,我太早想要「做自己」,错失了扮演好一个让人投射浪漫幻想,做为虚拟恋人的机会。虽然个性使然,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别扭,但是为了未来长久的演员生涯,短短几年的角色扮演难道不值得忍耐吗?

「成为让人着迷的对象」如果是为了成就更远大目标的「手段」并不是不可以,也很可能是整体评估下来相当理智的策略。只是,它会带来无法预期的辛苦,我说的是精神上的辛苦,那会和自己产生很大的冲突与断裂。这种精神上所承受的风险隐形的,常常被自己压抑而忽略。

相较之下,对于本身就不排斥成为让人着迷的对象,甚至乐于扮演这类角色的公众人物,才是天生明星。某方面我很羡慕他们在这类特质上与内在的和谐,「成为让人着迷的对象」对天生的明星来说,是目的本身,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类特质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就是不再被大众宠爱。如果备受瞩目与宠爱是他的目的,那么当他失去了镁光灯,也就失去了自我价值。为了持续争取众人的爱,他将徒劳地做出许多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狼狈不堪的行为。

我想,无论我们是在什么领域上努力,都会面临许多关键的抉择。眼前的目标究竟是目的本身,还是为了达成某种核心价值而必须经过的手段?或许一项目标作为手段并没有不好,在熬出名气之前忍辱负重、苦干实干常是社会新人必须经历的手段,我们知道那样的自己是为了实现远大的核心价值。

▲邱昊奇认为如果为了取得更多宠爱而绕路太远,也许会失去原先一路上志同道合的伙伴,周遭都是来来去去、惶恐迷失的人群。(图/远流出版)

但在这之中,还是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精神上所能承受的矛盾与断裂,以及考虑到这条路是不是「绕得太远了」。路,如果绕得太远,也许会失去原先一路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一个人如果完全失去了珍视自己核心价值的伙伴,到最后会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周遭的人早已不是他原先所敬重的人,便会感受到一股隐隐约约的疏离,与旁人的价值疏离,与自己疏离,茫然无助。绕回来说吧,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没有办法打从心底喜欢自己被这个行业打造出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与能够珍视我们真正价值的人失去连结,取而代之的是来来去去、惶恐迷失的人群。

如果我们所获得的认可,全来自于随波逐流、徬徨迷失的人群,那会是什么样子?

相信你也和我一样,都希望借由努力地琢磨自己,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实现自己最重视的价值。如果这般努力恰好能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一定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我不否认获得他人认可的重要性,但这里有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到底是得到公众认可才让一切值得,还是自己努力奋斗过程本身就值得?

如果只是歪打正着、运气好、长得好,突然就被公众认可了,这样的成就感能持续多久?如果公众认可的只是你无意间的外显成就,而不是经过「值得为之努力奋斗」而争取到的内在成就,这样的成就感能实现多少价值?

如同伪币只有在真钞存在时才有意义,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只有失败的可能性存在时,才有意义。因为与生俱来的条件或纯粹运气好所导致的外显成就,顶多只能算是满足对于虚荣心的依恋。没有经过「值得为之努力奋斗」所达成的伪成就,永远无法满足我们内心对于真实性的渴望。

此外,由于别人欣赏的仅限于你与生俱来的条件或者好运气,一旦年华老去、好运不再,你将无可避免地失去众人对你的欣赏,甚至瞬间失去人生的意义。你心中的目标是「成为某种你想成为的人」吗?为了更接近你想成为的人,你会努力地做某些事,以及避免去做另一些事,来确保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不同于好条件或偶然,这样的目标是持续性的,尽管你已经很接近你想成为的人,你还是得不断付出努力去维持。

就在你为了「成为那样的人」而奋斗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一份有价值的向往,而我和你一样共同欣赏那份向往。甚至不只欣赏,我恨不得自己也能出点什么力,帮助你达成这份向往。

也就是说,我对你的欣赏,是奠基于每一份你为了靠近「想成为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只要你一天不远离奋斗的过程,我就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假想成你实现目标的伙伴,继续地欣赏你。

既然我和你一样,终究无法逃离来自他人认可的需求,那么「辨识它的本质」就成了与这项事实相处的积极面向。那些欣赏你的粉丝、欣赏你的客户、欣赏你的朋友,是能够珍视你真正价值的人?还是来来去去、惶恐迷失的人呢?

★本文摘自远流出版《没有别人,怎么做自己?:在改变之前,我们都是表演者》,原文标题「为之着迷的条件」。作者邱昊奇,新生代演员,被人称为「演员哲学家」,曾出演偶像剧《你照亮我星球》、《已读不回的恋人》、电影终极舞班》,曾因网路微电影《十二星座男生篇》掀起话题。

「生活即戏,你如何演好你自己?一个演员将带你看见,人生中情感排练场,思考的表演课。邱昊奇全散文创作,书写与他人、与自己内在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