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才能追求幸福感!演员哲学家邱昊奇神解析
▲邱昊奇被称为「演员哲学家」,《没有别人,怎么做自己?》书写与他人、与自己内在对话的过程。(图/远流出版)
文/邱昊奇
摘自/远流出版《没有别人,怎么做自己?:在改变之前,我们都是表演者》
「娱乐圈的诱惑比较多,你不会有受到诱惑的时候吗?」「会,我承认我会。」「这样不会让交往的另一半没安全感吗?」「老实说吧,我也会因为另一半对我的工作环境没安全感这件事而感到没安全感。」「所以你认为自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吗?」「是。」「那会对你造成什么困扰吗?」「不会。」
这次访谈的内容,算是相当典型的娱乐圈话题。我总是不知道该在什么时间点切换角色,扮演一个读者期待的应答者。或许我该说一个恋爱经验中,缺乏安全感而造成风波的小故事,或是装做说溜嘴地影射某个诱惑对象,填满大家的想像空间。
「缺乏安全感会对我造成什么困扰吗?」一瞬间我完全出神了。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对方编辑的声音愈来愈远,轮廓也愈来愈模糊,那当下的我像是紧抱着一个想法就不顾一切往反方向奔跑的人。
「缺乏安全感会对我造成什么困扰吗?」实际上缺乏安全感不应该对我造成什么困扰,对我造成困扰的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毕竟「天生缺乏安全感」在当代的文化脉络之下,已经广泛地被用来替代「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来避免遭受失去」,对「安全感」感到匮乏而有所追求是人之常情,不一定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真正必须思量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对于安全感的追求,以及用什么方式追求安全感。
一派主流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追求安全感是人类的天性,就像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告诉我们的那样,安全感的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于是,我们先是本能地追求安全感,接着发现这个追求难以恒久满足,一部份未满足的人,就开始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是个有待改进的缺陷。
同样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为什么我们对于「缺乏安全感」不像对待「缺乏饱足感」那样,吃饱了还是会饿,饿了再想办法找食物吃就好。「饱足感」这项需求本身不是问题,为了满足饱足感而对食物有所追求也不是问题。问题很可能出在我如何看待自己缺乏饱足感这件事,以及我用什么方式去满足饱足感。
假如我懒得运动,又想减重,对于满足饱足感这件事逐渐产生了罪恶与厌恶的感受,甚至导致厌食症,影响了健康。这就是我在如何看待自己缺乏饱足感这件事上出了问题。
而一旦感到饥饿,我就暴饮暴食,没有控制在身体所能负荷的食量,造成消化系统的负担,甚至把冰箱里室友预留的晚餐给一举消灭,造成他人的负担,就是满足饱足感的方式出了问题。
缺乏饱足感是自然的天性,人类必然的需求,无法总是被满足其实很正常,但是缺乏安全感怎么就被贴上了负面标签?你可能会说程度不同,有些人就是不容易缺乏安全感,相较之下,时常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焦虑感受就是不好的状态。
我们确实也不能否认,在某些案例中,因需求无法被满足的压力长期影响了内分泌系统,或是内分泌系统异常而影响了心智运作,需要依靠药物控制,但除了严重到需要医疗专业介入的情况之外,我们还是有机会借由深刻地理解,拨去层层人性需求的迷雾,找出既符合社会文化脉络,同时满足需求、安顿需求,或至少与需求和平共处的合适方案。
这样想起来,为了照顾好这份需求,必须耗费我们大量的心力。它难道没带来任何好处吗?如果今天有一个完全不会感到缺乏安全感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会对安全感有所追求,那会是什么情况?
安全感,追求的是避免失去。尽管我们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无法恒久拥有,包括自己的生命;甚至更有智慧的人领悟到一切原先都不是自己的,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失去。我们心中依然难免地升起一股渴望,使我们去避免,或至少是延后这份失去的到来。
之所以会有追求安全感的念头,就代表我们有所想望,有所喜爱,也因为我们深知彼此的脆弱与限制,所以渴求相互依赖、相互延伸。
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根本就不会想要和任何人联合,缔结打造超越个人的文明;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任何需求和喜爱,他当然不会害怕失去,也没所谓缺乏安全感这件事。听起来无比强韧,但是仔细去想,那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从缺乏安全感到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这个过程竟然是幸福感的部分来源」。(图/pixabay)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爱弥儿》里说过,没有任何需求的人是不可能对什么东西表示喜爱的,我想不出一个对什么都不喜爱的人怎么能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缺乏安全感到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这个过程竟然是幸福感的部分来源,就如同饥饿能使食物特别美味一样。一个从未对安全感有所追求的人,是个毫无喜爱之心的人,他很可能正过着如机器人一般索然无味的人生,这样真的有比较好吗?呼,幸好我还会缺乏安全感。回到最初的思量,为了满足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对于它的本质,我们愿意花多少心力去理解?只有理解它,它才不会轻易被当成逃避责任的理由。当我不再将「缺乏安全感」阻挡在一切思考面前,更宽广的思路才会为我开展,原先晦暗难解的迷雾,才有机会变得清晰。
为了满足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我们用什么方式去追求?我们做出了什么行动?而这项看似能立即满足需求的行动,实际上会让我们更加靠近还是远离自己所向往的好生活?
在一段关系上,最初的追求想必是希望借由彼此精神上的交流,相互依存而提升生活品质。不过一旦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就草率做出了超过对方所能承受的作为,未能拿捏好需求与追求之间的平衡,就是简化了生活的复杂性。
如果没能恰如其分地正视这份复杂性,对方就会因为我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而被愈推愈远,同时,我也亲手将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给埋葬了。
或许直觉上来想,这其中有一些古怪之处,难道在一段关系之中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甚至容忍对方做出破坏彼此信任的行为吗?
我想,这些不难想像的困境也含括在生活的复杂性之中。生活不只一个向度,除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平衡,也包含了现实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平衡。该做什么样的取舍,我们必须负起全盘思量的责任,问题的根源可能错综复杂,超出我们现有的能力范围。
但是无论如何,这都不会是「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本文摘自远流出版《没有别人,怎么做自己?:在改变之前,我们都是表演者》,作者邱昊奇,新生代演员,被人称为「演员哲学家」,曾出演偶像剧《你照亮我星球》、《已读不回的恋人》、电影《终极舞班》,曾因网路微电影《十二星座男生篇》掀起话题。
「生活即戏,你如何演好你自己?一个演员将带你看见,人生中情感的排练场,思考的表演课。邱昊奇全散文创作,书写与他人、与自己内在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