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解读山道猴子 贴近底层徒劳困境
网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窜红,片中提到的台7乙线为许多车友的跑山圣地。(警方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YT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爆红,上下集合计点阅已达739万次。由文本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和网友的共鸣点,作家、出版人认为不乏可连结的经典小说,以及对「社群」关系的警世之音。
作家、台师大国文系教授祁立峰指出,〈山〉的故事本身很扁平,其实是讲了一个传统的劝善惩恶故事,看了开头大致能猜到结尾,这种悲剧一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是眼看一个努力的人最终徒劳之过程,《骆驼祥子》就呈现了这样的世界观」。
祁立峰表示,除了骆驼祥子,〈山〉的元素:底层小人物、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装成自己不是的冒牌货,在苦闷生活与沉重现实里挣扎,仍以此骄其妻妾。他表示这也是经典小说里的一种典型,如剧作家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或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在祁立峰看来,〈山〉的优点在于其细节,改车,追焦,IG,超商值大夜,拜金女友,无良车商等,「在这样的在地性与带入感里,我们人人都成了猴子,在自己的山道里没有明天似地驱驰」。
关注人文社科议题的作家林运鸿也指出,〈山〉的爆红在于贴近台湾蓝领阶层的困境,尤其阶级瓶颈主题极让人侧然,「猴子的遭遇就是当代劳动型态的栩栩缩影」。由猴子的人际关系,更是反应底层「人跟人之间可能有支配或疏离,但无法想像生长出的信任跟互惠」。
林运鸿表示,故事中的竞争自利,可能反映了某些难以抵御的文化性虚无。热衷经营社群媒体,却是「社群衰弱」的世代,像是一颗颗散沙,如探讨个人主义传统,最终造成人际孤立疏离的《失序的心灵》所述的美国社会,《国家如何反弹回升》一书,则可视为改善现况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