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交通零死亡目标「转型战开打」 学者吁3面向推动
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与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21日合办「台湾永续运输双齐零论坛」,记者在会场外就看见一辆电动车违停在人行道,家长带着孩童只能走在马路上。(蔡明亘摄)
政府订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标,交通部以工程、教育、监理及执法等面向,多管齐下欲摆脱行人地狱恶名。距离零死亡愿景尚有25年,学者指出,每年道路死伤逾40万已非道安问题,成了国安问题,目前正在打一场从「车本城市」转型为「人本城市」的仗,建议从3大面向推动。
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与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今合办「台湾永续运输双齐零论坛」,结合零死亡愿景与净零碳排2大议题,邀专家学者、民间团体及立法委员针对双愿景达标需要做什么、台湾交通转型、行人友善街道通用设计等主题开讲,盼整合「双齐零」焦点检视不足政策。
中原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赵家麟分享如何推动零死亡愿景。(蔡明亘摄)
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与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21日合办「台湾永续运输双齐零论坛」,吸引民众参与。(蔡明亘摄)
台湾永续运输双齐零论坛今邀请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赵家纬、中原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赵家麟、还路于民理事廖怡理、立委林月琴、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陈雅雯、台湾身心障碍者自立生活联盟理事长林君洁、超越游戏共创伙伴李玉华、人本交通策略师单车盟成员Tauno Kelder轮番开讲。
赵家麟指出,零死亡愿景已成全球性风潮,不过每次谈零死亡都非常沉重,不如换个视野,希望要有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所谓零死亡愿景为建立在道德层面的信念,人人都有权利在城市和社区安全移动,核心精神为任何人因道路交通丧生或重伤,在道德上完全无法被接受,像纽约推动零死亡4年,在2018年交通死亡人数创百年新低。
观察台湾情形,赵家麟说,1997年迄今,台湾与其他国家道路伤亡比较,死亡率20年下降20%,其他先进国家下降150至200%;先进国家是死伤一起降,台湾的A2事故在过去20年则增加400%,状况严重;且2021年台湾道路事故死亡率为日、英等国的5倍;近10年,每年道路事故伤亡超过40万,这已不是道安问题,而是国安问题。
赵家麟指出,零死亡愿景与传统道安有3大不同观念,现在台湾某种程度认为车祸是意外,但车祸死亡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非现代生活的必然;不全是驾驶,而是道路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应承担更多责任确保安全,设计若不良,道路会杀人;不是单一专业,而是跨专业、跨部门的整合性任务。
台湾问题根源为何?赵家麟提到,政府有本「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规范」,是参考美国州公路及运输官员协会、日本道路构造令及相关文献,美国的州公路没行人不需人行道,和台湾许多商业活动和行人的街道相比差很大,现在要将人行道盖回去,又会去到商家反弹。
赵家麟说,去年监察院注意到,台湾道路事故高,是否哪个公部门有疏失?他就提出道路设计规范一开始就用错,形成后续行人地狱重要原因,要指责哪个单位可能都很难,交通、都计、土木等过去都以车辆为基础,都在讲车辆行为,如今就要从车本城市,改造为人本城市,但「道路交通安全规则」中仍有许多规范对行人不友善。
「2023年是台湾迈向人本城市元年,开打一场从车本城市变人本城市的仗!」赵家麟表示,台湾可从3方面推动零死亡愿景,首先是推动零死亡愿景的新观念,迈向人本城市,接着是政府组织需跨域整合,若不踏出这步就很难实现,最后要订出零死亡愿景的执行方法与行动计划,包括针对死亡和重伤事故做深入个案研究,每年指认各城市10大危险路口与路段改造,将人行环境改善当重大政策推动,积极组织民间路权团体,协助推动相关理念,这部分政府已有在做,但相信政府也要学习在过程中有所调整。
林月琴也分享,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现况欠缺完善子法架构,缺乏指导性原则,造成各部会局处权责破碎化;基层普遍缺乏人本交通观念,成为道路环境改善的根本困境。
林月琴说,建议借镜国际经验,提升人车路业管理等相关法令规范位阶或强度、建立明确的道路分级与统一指导原则、强化基层道路环境安全规划能量,兼顾安全与地方需求,期待能像国外盘点缺漏架构并补上。
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运输专案研究员、论坛主持人利祐任指出,这场论坛盼延续还路于民游行声势,近一步聚焦运输部门的永续转型,其实净零碳排和玲死亡愿景在联合国SDGs指标中有部分重叠,且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国际许多交通运输部门都将两者放一起讨论,但台湾较少类似的统整,无论在民间关注度,或者未来政策修法上,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