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亿银行理财迎变局 中小银行加速转型或专攻代销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近日,一则“山东、重庆、湖南等省份多个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收到监管下发的通知,要求在2026年年底前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未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超过2021年8月底余额,这样的窗口指导要求一直都有,并非这次提出来的新要求,也不是对部分省份的银行提出的。
理财市场未来如何变化?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是否将无法发行理财产品?业内对此存在较大分歧。
浙江某农商行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直言:“农商行的理财业务管理能力较差,存在无序竞争,当然不排除个别农商行做得不错。在这样的整体情况下,如果政策要‘一刀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以后可以做代销,做代销一样能做好。”
监管收紧理财公司牌照 严控表外风险
就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的消息,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已在内部下发通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河南某银行人士,其表示并未收到这一通知。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存续理财产品共3.98万只,存续规模26.8万亿元。
从理财市场来看,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宣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亦有一些小银行正在陆续暂停理财业务。
华宝证券研究团队指出,目前已成立32家理财公司,国有行和股份行均已设立理财公司,因此本次整改对象主要是未设理财公司的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业务,目前约有218家城农商行存续理财业务。
华宝证券研究团队指出,目前已开业的理财公司中,合资理财公司的规模在百亿级别,其他理财公司的规模在千亿及以上,部分理财存量规模较大的银行机构,如上海农商行、成都银行等仍有较大可能获得牌照批复,而部分理财存续规模较小的银行或将加速转型,由产品发行向全面代销转变。若后续政策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即在2026年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那么在目前存续的3.2万亿元市场份额中,排除部分可能最终成功申请到牌照的头部城农商行机构,预计将有2万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转为代销现有理财公司或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的产品,对于已拓展较多城农商行代销业务的理财公司而言,可能具备了较大的先发优势。
中金公司认为,考虑到资管业务对于资源投入和风险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监管对理财牌照数量的收紧体现出其对银行表外风险管控具有审慎的态度;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机构目前可能尚不具备完善的投研能力与风险隔离能力,过多发放牌照反而可能导致影子银行风险进一步发生。
中小银行发力代销业务 打造“金融产品超市”
资管新规要求“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对理财业务风控管理的宽度和精度都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受限于经营范围原因,中小银行在资金端面临大型银行挤压,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数字化风控建设、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未来,中小银行将如何开展理财业务?
董希淼指出,对大多数中小银行而言,成立理财公司难度较大,应抓住理财产品销售暂未对第三方开放的时间窗口,建设和完善代销系统,培养专业的产品经理和理财顾问,大力发展理财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代销业务,将自身打造成为“金融产品超市”,努力抢占财富管理大市场的先机。
对此,董希淼建议,从自身能力出发,积极争取基金代销、保险代理等业务资质,将自身打造成为“资管产品超市”。为确保代销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农商银行需制定内部标准,遴选与本行互补的其他金融机构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作为本行产品的重要补充。同时,做好风险隔离,既扩大财富管理业务规模,又提升自身财富管理能力,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在代销方面,普益标准认为,中小银行发展理财代销业务的好处在于:第一,进一步丰富了理财市场与客户之间的连接通道和连接方式,提升了理财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市场供需机制更为完善;第二,中小银行作为产品的代销方,可以对代销产品质量进行把关,挖掘产品要素信息,提升市场透明度,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第三,中小银行投研能力较弱,发展代销业务可以在有效规避自身能力短板的同时,共同分享理财资管市场新“蓝海”,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金公司预计,未来理财市场还将出现两大变化:一是与中小银行合作紧密、金融科技能力较强的银行机构,其有望快速建立跨行代销合作,以满足中小银行的代销诉求;二是投研能力较强、产品谱系广泛的理财机构,良好的业绩表现有利于提升跨行代销竞争力。
(编辑:朱紫云 审核:夏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