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农民离开土地,年轻人为什么不想回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百姓的衣食之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来的是农村土地面积收缩,常住人口自主性迁移,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制约,实现农业内生增长,重唤农村活力,唯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吸引青年返乡建设新农村。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早已被提上日程。

(来自拼多多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创新之困

以往对农户而言,信息渠道像两座大山,阻碍着产品上行。田间地头有好产品,本地市场有限,大城市里的消费者又无从得知。偶然知道了,要么产品运不出来,要么得经过几道转手、几个环节,运输成本增加,失去价格优势,打击消费者兴趣。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要素是技术进步。而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不均衡态势,华东华北中南地区表现突出,西北、西南地区偏弱。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两个因素挂钩,一是地方经济条件,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华东、华北、中南地区都有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资金实力雄厚,然而最需要农业科技创新的恰恰是第三产业不发达、第一产业占主导的西北、西南地区,他们缺乏资金支持,这种经济发展状况像一条大河,阻碍着技术下行。这是一个悖论,没有外力介入很难解决。

孙郁晴所在的队伍,获得“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传统农人组第一名。

掌握新技术和新理念年轻人若能返乡,投身农业建设,或许这个悖论能迎刃而解。就如袁隆平所说:“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然而一方面农民平均收入低,而年轻人初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独立,要求年轻人不顾经济回报地反哺家乡,既不现实,也不人道;另一方面在传统认知里,农业与现代社会有距离感,当农民缺乏成就感,有能力创造更大价值的年轻人,难免觉得回老家有些屈才。要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返乡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就要实现农业整体的结构性转型。

互联网企业加入科技助农行列,缓解了这个矛盾。2020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共同发起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来自草莓主产区的顶尖农人队,对战来自国内外农业科学院的四支人工智能队,比拼人类和AI谁的种植技术更好。

今年24岁的孙郁晴,原本是来自安徽长丰的传统农人,却在比赛中认识到农业科技的力量——身为传统组第一名,她们的草莓各项指标,都落后于AI组。

受家庭影响,孙郁晴本科学的就是农业。但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也从未养过花,学习起来总是心里发虚。跟草莓朝夕相处4个月后,她才发现:种田未必需要锄头,也可以用机器。种植园里未必都是老人,年轻人也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她对农业的印象就此好转。

土地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养分和水分,植物长成以后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现实生活中,互联网企业是生长物,社会就是这片土壤。企业长成了参天大树,不再是一昧从社会中获取财富,更要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

(来自拼多多官方微博)

让农户既无远虑 也无近忧

根据统计资料,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其中仅有40%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真正形成规模的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科研成果落地,除了要面临政策风险,还缺乏产业链上的真实样本。如果无法聚集大量农业生产者、消费者,技术将很难真正推广开来。电商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平台,信息和渠道都是现成的,由它们来填科研成果转化这块空白恰到好处。

云南是西南地区缺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典型省份,没有能力自主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拼多多带着自己的平台和技术“下乡”,为当地农业发展搬开了信息和渠道这两座大山。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社交和算法,吸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下单,搭建一条农产品上行通路。

拼多多已经有7亿消费者。理论上,只要有需求存在,平台上可以找到任何小众农产品。

比如,人参果曾是云南产的一种鲜为人知的水果。2016年,云南农商王雄发现了它的市场潜力,把它放到拼多多上试卖,仅仅两周后店铺的日销量就达到了5000单,每天卖出近20吨。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人参果,一下成了网红水果。

▲8月22日,云南石林县山土间合作社种植基地新一季的人参果上市。

同样的剧情,也发生在雪莲果身上。同样在云南当地,猪都不会吃这种水果,因为吃了会变瘦。2015年,土豆成为中国第四大主粮,雪莲果遭遇村民大面积弃种。直到肥胖成为世界性问题,有人在拼多多上把雪莲果卖成了10万+爆款,雪莲果才“翻身”。

在电商市场中,拼多多主打的是社交,利用社交渠道促成消费裂变,再配以相应的农村物流,容易产生规模化订单,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

这种模式被称作“农地云拼”。通过“拼购”模式,原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可以汇聚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订单。像雪莲果、人参果这样的小众农产品,因为种植规模不大,原来进不了物流车队,更不用提零售终端。有了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一个包裹就能发货,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传递产品信息也好,搭建销售渠道也罢,都是电商企业对农业的正向作用。但对现在的中国农民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拼多多构建的不是一个买卖双方价格博弈的战场,而是一个买方、卖方、平台三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圈

(来自拼多多官方微博)

为了更远的远方

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战略,帮扶不能局限于某地区、某品类,而是要提升农业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2016年,云南陆良县人参果成为网红水果后,收购价从0.5元/公斤一路上涨到4元/公斤。当地村民王乔先往年种玉米,一年仅挣1.6万元,改种人参果后,一年挣了18万元,而陆良县城镇居民去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5万元。

2018年,云南文山涌入大量收购商人。农户们用牛车将雪莲果拉上硬化路,再由拖拉机拉至平地处的集散点,进行有组织的分拣包装。这一年,拼多多售出超过480万单雪莲果,占整个市场的20%,重量超过3600万斤,直接带动云南雪莲果种植面积突破9万亩。

这和“多多农园”落地文山有关。“多多农园”是由拼多多发起的创新型扶贫模式,意在将供给端和需求端直接联系起来,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问题。它不仅能促进消费,以输血的方式助农,还能重塑产业,以造血的方式助农。

在文山之前,“多多农园”落地的第一站是云南保山。云南种植的咖啡豆为星巴克、雀巢、麦氏、卡夫等国际品牌供货,品质毋庸置疑,却因属于消费末端,常年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状态。简单来说,星巴克一杯咖啡买25元,但种植咖啡豆的农民只得0.25元。

“多多农园”入驻云南保山后,首先联合知名咖啡商家,用溢价收购咖啡豆的方式吸引当地贫困农户,解决他们眼前之困。随后,拼多多又带农研、培训团队进驻,扶持当地咖啡产业升级,将分散的农户家庭生产整合到了工业化体系中,唤醒低效率的运作状态中的劳动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户的被动局面,协助他们争取长远可得的利益。

拼多多农研团队在切实帮助农业生产之余,还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可能性提出问题。

《斯坦福AI报告》显示,全球AI创业公司中占比最高的是数据工具、零售科技、自动驾驶和能源、文本分析、金融科技等领域,农业科技只占2%。这2%的数据中,发达国家的贡献更多,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国内,AI落地农业的转化率十分有限。

但总要有人做这种尝试,互联网企业当仁不让。前不久,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落幕。传统农人和AI比拼草莓种植,最终AI多项指标超过传统农人。

虽然AI种植草莓技术的复制性还有待实践,但毫无疑问,数字化种植更加精准,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更能把年轻人拉进农业生产的行列,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草莓种植大赛让更多人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原本讨厌农业的孙郁晴,经此一役后,确定了未来的努力方向:继续钻研农业科技,为中国农业发展做贡献。

疫情期间,徐闻菠萝因为县长直播而大卖。

而在AI技术还在研发、尚未完全落地的时候,找到门槛更低、传播更快的方式,让农业生产者上网,是互联网企业的当务之急。

今年疫情期间,市县长直播成为拼多多“农地云拼”的一大亮点。今年年初,时任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县长吴康秀走进直播间,向网民推荐徐闻特产香水菠萝。直播的4个小时内,订单数量超过3万单。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拼多多已经在全国推出了235场市县长助农直播,售出农产品超过32亿斤。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总额2019年达到1364亿元,2020年预计突破2500亿元。

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国3亿农民离开土地。如何避免中国村庄消失?拼多多的回答是:通过科技创新,帮助年轻人从农业中找到价值感,提高传统农业的收益,进而实现中国乡村振兴。

当农民卷起袖子能下地干活,拿起手机能直播带货,中国农民还怕赚不到钱吗?当种田不再需要风吹雨打,改改代码就能提高产量,中国农村还愁没有年轻人吗?袁隆平关于“年轻人不从事农业”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答。而这离不开政府、消费者、商家和平台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