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多名公民科学家合力 追踪台湾繁殖鸟类族群趋势

褐头鹪莺。(图/农委会提供)

为了掌握台湾繁殖鸟类的族群趋势变动情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推动「台湾繁殖鸟类大调查」,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台湾鸟类的主要繁殖季节的3-6月间,号召全台各地具有鸟类辨识能力的公民科学家,在各自认养的样区进行数鸟的任务,逐年监测追踪台湾繁殖鸟类、以及部分鸟种族群明显变动的科学性数据,可为生态环境提出警讯。

特生中心指出,已迈入第13年的「台湾繁殖鸟类大调查」,累积超过70万笔的鸟类调查资料,已有约4百多名公民科学家在各自认养的样区调查当地的鸟种组成和数量,范围遍及台湾全岛和金门、兰屿等离岛。活动目标是期望透过全民参与,以固定的时节、地点及方法,记录台湾繁殖鸟类的现况,并逐年累积长期的监测资料,参与调查的公民科学家不分年龄,从9岁到70岁以上都有,人人都希望借由自己的力量展现对台湾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热情。

研究团队分析追踪2009-2020年的资料显示,保育类鸟种中的台湾朱雀和乌头翁的族群显著下降,而生活在农地和草丛的棕三趾鹑、斑纹鹪莺、灰头鹪莺、褐头鹪莺、棕背伯劳和粉红鹦嘴的族群,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警觉的现象。然而,并非每一种鸟类的族群趋势往上走就是一件喜事,好比说,外来种的灰头椋鸟和白腰鹊鸲族群趋势持续成长的状况,对于本土鸟种和生态造成的威胁也是一种警讯。

特生中心指出,「台湾繁殖鸟类大调查」是众多志工完成的公民科学活动,所得资料经过汇集与检核后,部分已陆续开放于「台湾生物多样性网络(TBN)」、「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之入口网(TaiBIF)」和「eBird Taiwan赏鸟资料库」等公开资料库,不仅可以供各界人士参考运用,也成为全球皆可共享的鸟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