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商人胡雪岩与洋商对抗,家产尽数被抄,为何独留胡庆余堂药号

吴学华原创作品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走官商勾结的路子,起初投靠王有龄和何桂清,在王有龄被大平军所杀,何桂清被曾国藩整倒之后,他迅速靠上了左宗棠,从此生意遍布大江南北,把阜康钱庄开到了关外。他只要做蚕丝和金融,也做军用物资的买卖,包括粮草等等。但很奇怪的是,这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生意人,居然开了一家名扬天下的大药号——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这名字有讲究的,“胡”是代表老板姓胡,“庆余”这名字就有些令人费解了。这两个字出自《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也就是说,积德行善的人家,必定给后世子孙带来福荫。在胡雪岩看来,治病救人就是积德行善之举。

他为什么要开这个药号呢?

相传他是和别人赌气开的。

胡雪岩和众多男人一样,有了钱就变坏,纳了好几个小妾,其中有个小妾比他小30岁,长得娇羞可人,美貌不可方物,他疼爱小妾,每天云雨,渐渐地身体吃不消了,就找了大夫来看。民间传说这个小妾是“白虎”。

那时候的大夫,在看病之后,都只开方子不卖药,除非是坐堂大夫。胡雪岩吩咐下人照着方子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药之后,伙计正要去煎药,胡雪岩走过来一看,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

草药发霉变质,轻则失去药效,重则危及人命。胡雪岩与叶种德堂的老板相熟,于是让伙计去调换,谁知伙计回来之后对他:掌柜的说了,本店只有这样的药,想要好药,叫你们胡老板有本事自己去开一家好了。

胡雪岩当场就火了:怎能拿人命当儿戏,难道真的嘲笑我胡雪岩只会开钱庄,不会开药店?

于是,胡雪岩出巨资修建药号。他认为只要卖好药,治好病人,就是积德行善,给子孙后代带来福气,所以,给这家药号起名“胡庆余堂”。

他并没有忘记遭人讽刺,便亲自撰写了“戒欺”,制成匾额挂在堂内,时刻提醒店内伙计,绝对不允许把坏的药卖给病人。

药号里面不可能没有坐堂的大夫,他高价请来江浙名医,在药材的采办上,讲究质量上乘,连炮制的方法,也都遵循古方炮制,绝对不欺人。

“胡庆余堂”遵照古方炮制出来的“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等等成品药,一推向市场就取得很好的口碑,连朝廷的军队也都争相订购。

由于药材的高质量,讲究货真价实,加上大夫治病的口碑,很快,“胡庆余堂”声誉鹊起,他借势又开了几家分店,形成连锁的模式。随着“胡庆余堂”的名气越来越大,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

大江南北的药材商,能够把药材卖给“胡庆余堂”,那就是口碑和质量的保证。在光绪六年,“胡庆余堂”仅杜仲这一味药,就进了两万斤,他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胡庆余堂”成了胡雪岩另一个赚大钱的产业,可他的重点方向在丝绸产业。那时候洋布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市场,为了对抗洋商,胡雪岩联络了江浙一带的丝绸商人,为了保护国人的丝绸产业,进行了坚强的抗争。

胡雪岩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却不谙官场之术。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相互倾轧,李鸿章为了打击左宗棠,命盛宣怀对付胡雪岩,盛宣怀与太湖东山帮的席正甫联手,借助洋商和买办的手,打击胡雪岩。

十分胡雪岩为了对抗洋商,囤积了大批蚕丝,盛宣怀借机放出阜康钱庄要倒闭的风声,又让上海道台前去查封阜康钱庄。胡雪岩想向外资银行借款,哪知席正甫早就把路子堵死了,而本国的钱庄老板,也被盛宣怀事先威逼利诱,绝对不能借款给阜康钱庄。

光绪九年,胡雪岩在内外官商和买办的勾结下,这棵大树轰然倒塌。与洋商持续了三年的“丝茧大战”,终因洋商和官府的勾结而功亏一篑,阜康钱庄也遭遇了挤兑潮,清政府下令查抄清理。

清政府查抄胡雪岩的资产,左宗棠的后院起火,但他无可奈何,没法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留“胡庆余堂”,让胡雪岩的子孙不至于流落街头。

在阜康银号中,满清皇族文煜的存款最多,达到两百多万两,阜康银号一倒闭,无钱偿还。于是左宗棠出面,让胡雪岩与文煜订下契约,转让了“胡庆余堂”的股份,但契约中有要求,文煜只能每年提取分红,不得参与管理。

此后两年,除了胡庆余堂之外,胡雪岩所有的产业都被查封,他抑郁而终,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不要碰白虎”。

正如胡雪岩起的名字一样,他的子孙确实靠着胡庆余堂的股份生活,衣食无忧,大清退位后,有一支前往海外,在海外繁衍。

有人解释胡雪岩所说的“白虎”,就是银子,暗喻子孙不可从商。我认为,“白虎”就是女人。民间早就有勿碰白虎的说法,胡雪岩临终之时,如果吩咐子孙不得从商,还用得着叽叽歪歪了,直接说“子孙后代切勿从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