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中渐开展 牛津:2024年晶片供应链将因GPU闪出亮点

台、韩半导体业去库存,成效差异明显。资料来源:牛津经济研究院/Haver Analytics

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去库存成效,攸关晶片产业在2024年的表现。牛津经济研究院21日表示,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024年放缓,将与晶片周期的复苏同时发生,更不妙的是,来自外部需求的疲弱,将部分抑制电脑的更新换代需求。但由于AI大厂Nvidia把逻辑晶片GPU生产放在台湾,对亚洲产生了直接影响,此项尖端技术的快速进步提供了一个优势,找到小小的成长动力。

7月间,牛津团队曾强调,晶片周期在今年早些时候触底后的反弹不会很快。一般来说,由于晶片行业极高的固定成本,半导体周期很少是对称的,这使得生产商只要能赚取边际利润就有动力继续生产。 因此需求下降期间的高产量会产生库存,价格和销售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尤其需要注意,新冠疫情期间供应链问题引发的囤积行为,只会让高库存累积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该团队分析,尽管有传闻显示去库存已取得进展,但亚洲大型生产商的库存水准,实际上仍然相当高。

虽然如此,牛津经济研究院认为,亚洲作为世界晶片生产中心的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受到挑战,但需注意来自地缘政治冲突和内部政策的风险,以及中国大陆对晶片生产国有化,和在已开发国家新建工厂的雄心壮志都是潜在风险的一些新迹象。

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发现,亚洲区域制造中心的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国协ASEAN的经济体彼此深度整合的晶片供应链,存在强烈相互依存关系,估计亚洲厂商也将因此共同经历缓慢的复苏供应链。例如,台湾和韩国是亚洲半导体供应链最大的上游参与者,在制造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拥有台湾台积电、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等全球领导者。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新兴经济体,重点关注于价值较低的下游流程。新加坡处于独特的地位,因为它是亚洲的世界主要制造中心之一,其熟练的劳动力以及高效的物流系统吸引企业,尤其是在需要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情况下,近年出口方面的国内附加价值占比迅速赶上台湾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