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中國通」誤判:老布希總統的「六四矛盾」

「六四天安门事件」的惨剧,世界看见了吗?图为1989年6月5日,民众遭镇压的流血场面,照片对外曝光。 图/美联社

2018年11月30日,美国前总统老布希辞世(George H. W. Bush),身后功过再度成为世人议论的焦点。当上总统之前,老布希的从政资历已累积丰富的涉外经验,外交也确实是他的强项,他在4年总统任内见证苏联解体与东欧民主化、打赢波斯湾战争,巩固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唯独对于「中国」,老布希却留给后世一个未解的难题。

1989年6月4日,老布希就任总统不到5个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六四事件」;中国政府至今对此讳莫如深,只用「1989年政治风波」指称这起事件。1989年6月6日,中国国务院官员袁木在国际记者会上表示,这起事件导致3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但不到两个星期后,他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访问时却改口说:天安门广场上「没打死一个人」。

1999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出版《1989 天安门广场:解密的历史》一书,首次公布美国国务院的六四事件相关档案,此后数年各国档案陆续解密,外界终于得以一窥究竟。根据英美等国的解密档案,这起事件至少造成1万人死亡。

六四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它让中国共产党借由经济开放延续一党专政,也让世界刮起「中国崛起」旋风,红色力量蔓延全球——在30年前的历史转折点上,老布希主政的美国扮演什么角色?

「六四事件」发生时,老布希才就任美国总统之位不到5个月。在30年前的历史转折点上,老布希主政的美国扮演什么角色?图为1989年2月,老布希上任后不久,随即出访中国。 图/美国驻中国大使馆

▌「苏中破冰」的美国焦虑

时序拉回1989年春夏之交。国际上,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正推动苏联政治改革,1989年初首度实施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同年5月,匈牙利开放边境,东欧的铁幕开始松动。当时中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瓶颈,政府无力控制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政治上,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共高层则深陷派系斗争。

1989年5月4日,为追悼开明派领导人胡耀邦,北京市民与大学生开始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人数最多时高达百万。群众对胡的哀悼,在躁动的氛围之下,很快转化为政治诉求。他们呼吁政府推动政治改革,实施民主。

就在天安门前山雨欲来之际,戈巴契夫于5月15日至18日访问北京,这是苏联与中国交恶30年以来,双方高层首次正式晤谈。当时戈巴契夫希望调整国际路线,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舒缓内部压力。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也决定利用这个时机点,开始绝食。

天安门前山雨欲来之际,戈巴契夫于5月15日至18日访问北京,这是苏联与中国交恶30年以来,双方高层首次正式晤谈。图为戈巴契夫(左)与邓小平(右)1989年5月双方会面时碰杯饮酒。 图/美联社

当时戈巴契夫希望调整国际路线,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舒缓内部压力。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也决定利用这个时机点,开始绝食。 图/美联社

他们认为,迎接戈巴契夫的外交仪式必定安排在天安门广场,更激烈的抗议行动可作为谈判筹码,或透过戈巴契夫间接影响中共。然而,戈巴契夫的欢迎仪式改在北京首都机场举行,苏中会谈后,双方也正式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华府方面研判,邓小平有能力控制情势、避免过激的反应,天安门前的抗争应该可以和平落幕。以国务卿贝克(James Baker)为首的美国外交系统比较担心的是——苏中破冰将影响美国利益。于是美国海军舰队抢在戈巴契夫到访之前驶抵上海,与解放军进行敦睦行动,向苏联展示美中之间的紧密关系。

但深谙中国问题的美国驻中大使李洁明(James R. Lilley)立刻向国务院表示疑虑,他认为:在中国民运当前之际,美国却向北京当局高规格示好,这是极大的失策。果然,戈巴契夫的访问结束后,5月20日,北京宣布戒严;6月4日,解放军开进天安门广场实施清场。美国即将面对1972年以来,美中关系最尴尬的时刻。

美国驻中大使李洁明认为:中国民运当前,美国向北京当局高规格示好,是极大的失策。6月4日,解放军开进天安门广场实施清场。美国即将面对1972年以来,美中关系最尴尬的时刻。图为1989年六四事件的历史照片。 图/美联社

▌中国六四镇压:美国外交的「左右为难」

6月5日,天安门血腥镇压后第二天,老布希在白宫召开记者会。他谴责中国使用武力镇压的行为,表示美国政府、国会及人民,与全世界追寻自由民主的人们站在一起。老布希进一步宣布,美国将采取以下制裁措施:中止所有政府间交易行为及军售、中止双方军事人员互访、延长中国留学生在美停留期、透过红十字会对伤者提供人道救援及医药协助。

但话锋一转,老布希也强调,当下并不适合做出情绪化的反应,而必须理性、谨慎、考量长远利益,并认知到中国复杂的内部问题。他表示,美国自1972年以来与中国展开互动,已让中国走在开放与自由化的道路上,如果让中国走回封闭的老路,将会是一场悲剧。他指出,共产国家的民主化过程并非易事,国际必须以激励取代压制,持续透过交流,让中国与世界分享共同利益,才能让中国走向开放。

就在7月1日,六四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Lawrence Eagleburger)在老布希的授意下秘密飞抵北京。他们向邓小平解释,制裁措施是基于外界压力而不得不然,希望中国政府能宽大对待异议人士,好让美国政府说服舆论,以减轻制裁。这趟秘密外交行动,直到两人在当年12月再度访问北京时,才被媒体披露。

天安门血腥镇压后第二天,老布希在白宫召开记者会,谴责中国使用武力镇压;但话锋一转,老布希也强调,当下并不适合做出情绪化的反应,而必须理性、谨慎、考量长远利益,并认知到中国复杂的内部问题。 图/美联社

国会对于白宫一手实施制裁、另一手却派遣密使修好的作法感到愤怒。民主党议员抨击老布希向戕害人权的中国政府磕头,还对美国人民说谎,严重损害美国的国际威信与形象。老布希则解释,高层互访是为建立有效的访查管道及沟通方式,他强调中国拥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美国绝不能孤立中国人民。

由于老布希坚持对中国释放善意,国会决定立法反制;在民主党籍众议员裴洛西(Nancy Pelosi)的努力之下,通过《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Chinese Student Protection Act of 1992),授予绿卡给当时在美国的5万多名中国公民(即所谓「六四绿卡」)。

老布希虽然赌上政治生命,努力修复美中关系,却未获得中共正面回应。邓小平拒绝就武力镇压作出任何让步,对于释放异议人士交换取消制裁,也毫无兴趣。邓告诉斯考克罗夫特,华府应该为制裁中国负起全责,中方则悉听尊便。

民主党议员抨击老布希向戕害人权的中国政府磕头;国会在民主党籍众议员裴洛西努力下,通过《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授予当时在美国的5万多名中国公民所谓的「六四绿卡」。图为1990年6月,裴洛西(左)迎接八九民运的流亡学生领袖柴玲(右)。 图/美联社

斯考克罗夫特回国后,老布希还写了封亲笔信给邓,感谢邓接见他的特使,并表示美国已与日本达成共识,将移除当年年度G7高峰会公报里,谴责中国的文字。但邓毫不领情,仅回信表示:美国必须负责解除对中国的制裁。

在美中双方均有意让风波尽快落幕的默契之下,六四事件的外交余波并未持续太久。1990年5月,美国决定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1991年,国务卿贝克访问中国,中国则在联合国安理会对于出兵科威特投下弃权票,向美国释出善意;1992年,主导天安门清场的要角——国务院总理李鹏访美。

六四事件后不到三年,制裁措施已全部取消,美中关系大致恢复。

六四事件后不到三年,制裁措施已全部取消,美中关系大致恢复。图为1992年,当年主导天安门清场的要角——国务院总理李鹏(图后排中间)——访美,与老布希(图前排中间)席间开会。 图/美联社

▌老布希的对中政策

对于老布希处理六四事件,华府外交圈多半抱持肯定,认为他稳健务实,保护美中关系免于破裂;反对论者则认为,老布希事前误判情势发展,事后又进退失据。持平来说,老布希对于中国的期待,确实并非只是一厢情愿。

天安门事件发生之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仍维持1972年以来的热络,且有加温趋势——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对世界打开大门,在美国的协助之下,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每年也有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赴美求学。朝自由民主迈进,似乎是大势所趋。

此外,老布希相当了解中共内部的权力生态。1989年初,美国政府内部就研判,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权力地位相当薄弱,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赵又始终无法在军方建立威信,极有可能在内部斗争下垮台。美国相当清楚,要维持与中国的长期稳定关系,必须把交涉重点放在握有实权的军系领导人,而非摇摇欲坠的开明派。六四事件当时,美国政府对于声援中国民主运动,因而显得相当克制。

老布希相当了解中共内部的权力生态。1989年初,美国政府内部就研判,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权力地位相当薄弱,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赵又始终无法在军方建立威信,极有可能在内部斗争下垮台。图为1989年2月,老布希与赵紫阳(右)会面。 图/美联社

六四事件使老布希陷入两难。身为自由世界的领袖,他必须制裁中国,然而基于国际战略考量,为了不让外交倒退,他必须保护美中关系。处理六四事件的两面手法,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结果。

解密档案显示,1989年6月1日,老布希访问英国时,已与首相柴契尔(Margaret Thatcher)针对中国问题达成共识:战略利益至关重要,必须避免任何突发事件破坏对中关系。布希明确表示:「我们不希望把中国人赶入苏联的怀抱里。」1980年代起,柴契尔就与中国密切协商香港移交问题,她也赞同老布希的立场,认为西方国家应避免介入中国的内部问题。

柴契尔主要是基于英国的利益,老布希背后却有更复杂的因素。直至1990年代,美国外交圈的核心人物,几乎全是尼克森(Richard Nixo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主政时,培养出来的共和党菁英官僚;而尼、季两人一手打造的「联中抗苏」路线,非但影响政府部门决策至深,更是不能打破的铁律。

尼克森(Richard Nixo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两人一手打造的「联中抗苏」路线,非但影响政府部门决策至深,更是不能打破的铁律。图为1973年,美国国务卿季辛吉(左)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右)在人民大会堂举杯饮酒。 图/美联社

▌「老朋友中国」:做不成民主的好朋友?

美国对中国开始实施制裁后不久,尼克森与季辛吉就致电白宫,强烈表示不能让国会民主党人对六四事件的反应,阻挠既定的中国政策。驻中大使李洁明支持对中国实施制裁,更庇护异议人士方励之夫妇长达18个月,后来成功让方流亡美国,但他同时也反对让美中关系生变,极力促成华府派遣密使赴中。

除了政治框架及决策结构,老布希自己的中国情结恐怕也影响了他的判断。1972年尼克森秘密访问北京,就是时任联合国大使的老布希居中促成;1974年至1975年,老布希担任北京联络处主任,当时美中尚未建交,这个职位实际上就是大使。14个月的日子里,他迅速融入红色中国的生活,北京市民时常见到老布希夫妇并肩骑着单车穿梭胡同。他也吃烤鸭、学中文,致力与北京政界人士建立关系。

1982年5月,老布希以副总统身份访问中国,为雷根政府后来签署《八一七公报》铺路;1989年2月,甫当选总统的他,在就职前一个月就访问中国,充分显示中国对他的重要性。

除了政治框架及决策结构,老布希自己的「中国情结」恐怕也影响了他的判断。图为1985年,老布希退休后与其夫人芭芭拉(Barbara Bush),在中国广西桂林旅游。 图/美联社

上任后,他派遣在中国出生长大、中情局时代就跟随他的「中国通」李洁明出任大使。基于深厚私人交情,李在外交圈无异是布希的分身,由他出任大使,充分展现老布希对中国的礼遇。直到胡锦涛时代,老布希与中国建立的交情,也嘉惠于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的国际反恐战略。

布希家族多年来建立的人脉管道,已经成为美中之间重要的非官方沟通管道。至今,中国外交圈许多重要人物——例如被称为「美国通」的前外交部长、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也都是布希家族的挚友。老布希与中国的深厚关系,使他被尊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然而老布希的中国政策却未能如他所愿,使中国成为民主的好朋友。老布希与他同期的美国政治菁英,未能察觉变化快速的国际情势,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与理解,仍停留在毛泽东时代。老派的冷战思维在官僚体系路径相依的作用下被强化,即便发生六四事件,华府仍认为中国是必须拉拢、且可以拉拢的盟友,而经济开放将会无可避免地使中国实现民主化——从事后看来,这是严重的误算。

布希家族多年来建立的人脉管道,已经成为美中之间重要的非官方沟通管道,也让老布希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图为1995年,老布希(左一)卸任后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右一)会面。两人交情颇厚,老布希退休后亦频繁到访中国,并多次会面李鹏。照片当时,柯林顿政府正因李登辉是否访美一事,与中国龃龉,当时老布希亦喊话美国政府,应与中国尽快修复关系。 图/美联社

美国政府对于六四事件的态度,也让北京确信:西方基于战略合作需要,以及贸易市场需求,不至于太为难中国,中国可将内部问题隔绝在国际压力之外,同时也趁着全球化风潮,以经济发展为借口,压制政治反对者。

六四事件发生后第12年,中国在美国支持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为国际经贸体系的一员。但中国的加入,反而加强其官方对于贸易的控制、增加市场竞争障碍,不仅丝毫没有促成民主、改善人权,还让党国资本主义坐大,更以「锐实力」渗透干预民主国家的政治运作。

美中关系是老布希最自豪的外交成就,但他在冷战结束后提出了「新世界秩序」,却未能补上中国这一块新的拼图。后来的柯林顿(Bill Clinton)、小布希和欧巴马(Barack Obama)也都大致延续同样的思维模式。直到「商人总统」川普无法忍受庞大的贸易逆差,要胁中国坐上谈判桌,华府才开始正视中国所带来的威胁。

30年过去了,世人并未淡忘六四,而美中贸易战方兴未艾,美国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美中关系是老布希最自豪的外交成就,但他在冷战结束后提出了「新世界秩序」,却未能补上中国这一块新的拼图。30年过去了,世人并未淡忘六四,而美中贸易战方兴未艾,美国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图为八九民运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画像,遭颜料污损。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