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J.辛普森之死:美國世紀審判背後的黑白族群矛盾

因为1994年「辛普森案」而轰动全美的前美式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O.J. Simpson)——在2024年4月10日因癌症病逝,死时76岁。 图/美联社

文/林齐晧

「我不是黑人。我是O.J.」

(I'm Not Black. I'm O.J.)

因为1994年「辛普森案」而轰动全美的前美式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O.J. Simpson)——在2024年4月10日因癌症病逝,死时76岁。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来到高峰的1960年代,也是辛普森运动员生涯的开创期,而后达成了令众人惊叹的体育成就、名利双收;然而美好形象的背后,却因为1994年前妻遭杀害的案件,陷入「辛普森案」风暴,一系列极为戏剧性的案情发展,让被指控谋杀罪的辛普森成为美国世纪审判的主角。尽管最终无罪释放,真相至今仍是谜团。辛普森的人生故事,被称为是「美国制造」:涵盖美国非裔族群的历史、族群矛盾、财富与名声、名人堕落的各种光怪陆离,种种因素都有美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辛普森折射了黑人命运的问题,同时法庭攻防战的过程,也改变了新闻媒体的报导。

出生于1947年的O.J.辛普森(O.J.全写为 Orenthal James,常通称「O.J. Simpson」),他的成长与发迹故事,可以说是典型的美国励志成功梦——辛普森在旧金山的贫困社区里出生长大,在他长成身高185公分、体重96公斤的巨汉之前,他的童年音为软骨症而需要使用矫正器;少年时又因为混迹帮派而被认为是自甘堕落的黑人。当时受到一些黑人运动明星的鼓舞,高中时代开始打美式橄榄球,从此找到了才能发挥的舞台,不仅后来取得南加大的运动奖学金,在1967年打橄榄球校队期间,还连续两年创下美国国内纪录,当时已是颇有知名度和备受期待的明日之星。

1960年代末O.J.辛普森从高中到大学的奋斗发迹史,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也如火如荼的年代。

O.J. 辛普森1977年9月在NFL美式足球比赛上场。 图/美联社

在当时黑白族群的矛盾对立难解、针对黑人的种族暴力与社会排挤仍在发生的年代,辛普森靠着运动才能而成功、脱离旧金山贫困生活的案例,确实让美国非裔社群感到激励;而当辛普森在大学校队比赛崭露头角之时,1968年却发生了金恩博士被刺杀的案件。同一年10月16日的奥运会上,美国非裔的田径金牌、铜牌选手发生「举手低头」抗议种族歧视的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这件事被媒体拿来询问辛普森的看法,有些黑人社群期待得到O.J.辛普森的响应支持,但他却说:「我不明白这个议题,不知道这是在干嘛。」

尽管如此,这也无碍于辛普森运动事业的冲锋陷阵,他成为广为人知的运动明星,也是国家美式足球联盟NFL单一个赛季中持球冲刺超过2,000码的史上第一人;1973年成为NFL最有价值球员,退役后入选美式足球名人堂。《纽约时报》在1969年访问辛普森的时候,他回答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是:

「大家看待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黑人』。」

(people looked at me like a man, not a black man.)

简短的一句话,已呈现彼时美国非裔压迫的历史缩影,也是许多期望打破藩篱、出人头地的非裔族群的渴望。

1969年的O.J.。 图/美联社

从运动场上退役的辛普森,跨足踏入好莱坞,他参演了追溯黑奴历史的影集《根》(Roots)、以及往后在70年代一系列动作片与喜剧,还有各类代言广告,形象相当活跃。体育和娱乐事业为他赚进大把钞票,「健康帅气、迷人可亲的成功人士」几乎就是这时期辛普森的代名词;尽管1979年婚姻触礁与妻子离婚,没多久辛普森又结识了年轻的白人女孩妮可.布朗(Nicole Brown),两人在1985年结婚,当时妮可26岁。

看似得意的人生,却迎来众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辛普森与妮可婚后育有两名孩子,但婚姻生活却不时传出家暴事件,辛普森会在家对妮可咆哮、施暴,与他在外的健康形象差异甚远,妮可也有多次报案的纪录,弄得身心濒临崩溃。最终两人在1992年离婚,辛普森也另结新欢。

离异的2年后,1994年6月12日晚上,妮可.布朗与其男性友人罗纳德.高曼(Ronald Goldman),双双被发现陈尸于妮可的家中,而且死状相当凄惨。警方到现场初步调查研判,最有嫌疑的人就是O.J.辛普森,原本透过律师与辛普森约定好在案发后的6月17日自首,但辛普森不仅没有现身,还又让友人罗伯特.卡戴珊(Robert Kardashian,其子女即是后来美国知名的「卡戴珊家族」)代为宣读一段讯息,「我与这桩谋杀案毫无关联...不要替我难过,我很好。」接着竟是上演辛普森驾车、给警方低速追捕的戏剧性场面。

警察追补辛普森的画面,顿时成为全美紧急电视转播的新闻,当时有直升机跟拍整个过程、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几乎一致转播追踪,原本正在进行的NBA总决赛转播,都被迫让出画面给这场追逐战,甚至演变成有民众在道路旁举标语替辛普森加油;在收视人口高达9,500多万人、创下个台收视率纪录之下,整起谋杀案的调查与审判就彻底变成了全美「集体追剧」的吊诡现象。

O.J. 辛普森的前妻Nicole Brown Simpson(左)和她的朋友Ron Goldman(右),两人均在洛杉矶被谋杀。 图/美联社

1994年6月17日,O.J. 辛普森的白色福特野马,在南加州行驶时被洛杉矶警车追逐。 图/美联社

O.J. 辛普森在法庭戴上沾满血迹的手套。 图/路透社

被捕后的辛普森,遭指控谋杀了妮可与罗纳德二人,但辛普森坚称自己无罪,并以重金组成了当时被认为是「梦幻队」(dream team)的律师团,找来各领域专家和律师协助。辛普森案之所以众所瞩目、被称为「世纪审判」,除了涉案的辛普森本身名气太大、且与过去形象判若两人之外,全案的调查和审判过程更是充满戏剧性的变化,加上《CNN》等电视网的放送,几乎是三天两头就有「新剧情」展开。

全案疑点重重,没有找到凶器、没有目击者、欠缺能够证明辛普森杀人的关键证据,大部分的证据资料都是旁证。而辛普森的律师团又指出了警方刻意栽赃的嫌疑,最著名的法庭场景就是辛普森要当场戴上一双被指称为作案用、且沾有三人DNA的手套,结果戴上去发现根本不合辛普森的手掌size,他的律师科克伦(Johnnie Cochran)说:「若这手套戴不上,你就该无罪释放」(If it doesn't fit, you must acquit)。

除了手套证明了警方栽赃的问题外,作证的白人警官从公正执法到被揪出歧视黑人的反转情节,让观看审判的美国大众不由得怀疑,针对辛普森调查确实有警方恶意栽赃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辛普森案之前的1991年,才发生了洛杉矶「罗德尼.金案」——黑人罗德尼.金(Rodney King)因超速驾车而被警察追捕拦下,但因为拒捕而遭到4名白人警察暴力痛殴、有涉嫌过度执法的问题。但隔年针对此案的判决,涉案警察全员无罪,引爆了非裔与拉美裔族群的愤怒不满,演变为1992洛杉矶大暴动,大规模破坏造成53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最后在出动国民兵与陆军的镇压之下才落幕。

1994年的辛普森案,距离1992的洛杉矶暴动只有2年时间,人们很容易联想起这段白人警察、司法刑事系统对黑人压迫的案例;在仍然无法找到辛普森关键罪证的情况下,洛杉矶警方提出的证据又相继遭到推翻,同时更被指出采集过程的瑕疵和栽赃嫌疑,全案最后在1995年10月3日,陪审团最后裁决:O.J.辛普森无罪。

无罪释放的结局,美国舆论反应就和始终未解的黑白族群矛盾一样两极。支持辛普森的民众欢欣鼓舞,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在罗德尼.金案之后,一个黑人战胜司法系统性迫害的案例,因而将辛普森视为英雄。然而对白人族群而言,特别是死者家属——很难相信辛普森与本案没有任何关联,如果凶手不是辛普森,那真相到底是什么?残杀白人的黑人男性,是白人挥之不去的恐惧形象?时至今日,辛普森案的真凶依然没有水落石出。

另一方面,辛普森案的法庭攻防战,也改变了美国电视新闻的报导方式。研究美国电视与新闻文化的Stephen Battaglio指出,原本传统的美国广电网(CBS、NBC等等)抗拒密集报导辛普森案,但因为观众热切关注带来的收视率利益实在太高,商业竞争的逻辑下几乎都跳进去做大量播报,俨然变成犯罪法庭连续剧。这种高度曝光的影响相当广泛,甚至与辛普森案相关的人士(例如检察官、律师等)也各自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明星人物,登上各类媒体的报导。

1995年,O.J. 辛普森在庭审现场被宣判无罪。 图/路透社

电视转播辛普森案的法庭审判过程。 图/美联社

2007年9月,O.J. 辛普森因为抢劫案,从拉斯维加斯警察调查中心被带走,监禁到2017年10月1日获释。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