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中国面临的系统化矛盾

▲近年来,中国政府经常发出对「矛盾扩大化」的警惕,显示其已经意识到中国濒临系统过程下的矛盾风险,需要时间慢慢缓解。(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矛盾」一词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两者只能择其一,不可能兼得。英国哲学家罗素对此有一简明描述:圆形方形(Round Square)。谁都有能力画出一个圆形,谁也都可画出一个方形,但是没有人可以画出一个「圆的方」,尽管在语言上它是合乎语法的,但在系统中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谈到「系统」时,强调的是它的自洽性运作稳定性。写过软体的人都知道,一个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矛盾」,系统就不具备稳定性,如果「矛盾」超过一定数量,后果不是「当机」,就是系统内耗空转。

当然,国家社会不是工程系统,而是一套具备弹性,可自我容错、演化的有机体。然而,如果把一个国家的柔性机制强力推向「系统化」的话,那么那些原来虽不相容但可化解的抵触就会逐渐变成「矛盾」。近年来,中国政府经常发出对「矛盾扩大化」的警惕,以及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透露出了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濒临系统化过程下的矛盾风险。换句话说,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避免落入「圆的方」的境地

台北北京,我感觉中国政府及领导人,面临的系统化矛盾、或即将被进一步系统化的矛盾,有以下几点。

外部环境,也就是从中国所处世界环境来看,最大的矛盾就是继续保留在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秩序和中国自创的世界秩序之间的矛盾。这两种选择,如果给予30~50年的时间,本来可以用演化的方式并存,但倘若急于「系统化」而求速成,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圆的方」的问题。

不管中国人承不承认,中国这30余年来的经济崛起,事实上是基于邓小平的一个决定:积极加入美国领头的世界经贸秩序,最显著的节点就是当年朱镕基总理不惜代价加入WTO。自那刻起,中国的贸易型态、生产规格、金融规格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法律规格,都纳入西方轨道。没有这一转折,中国的今天不可能。

▲中国这30余年来的经济崛起,事实上是基于邓小平的一个决定:积极加入美国领头的世界经贸秩序,没有这样的转折,中国不会是现在的光景。(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自2008年北京奥运开始,中国表现出急于自创一套世界秩序的雄心,走出自己的路;几乎每一个年份官方宣传都释放出类似「10年之内就能如何如何」的讯息,并且出台一连串的强力「系统化」动作。心急,就带来了一个无解的矛盾:自创就要破坏现状,维持轨道就不能自创。这矛盾可以这样描述:今天所定下的所有经济成长目标,脱离了现状的西方轨道和规范,就不可能达到,而若继续依循西方轨道,多年来的「中国已经强大了」宣传和动作,又会成为继续留在西方轨道上的障碍。要圆,还是要方?总之,「圆的方」是不可能持续的。

再来就是权力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这点,中国的知识界已经讨论了30年了,过去由于中国还有极大「粗放成长」的红利空间,但今天这空间已经不存在了,在权力结构不改的前提下,经济结构改革不可能。换个方式说,权力结构越系统化,经济结构的改革就越不可能;反之,经济结构改革若要达标,权力结构就必须脱离系统化,转向弹性柔化

第三,可能是最关键的,就是人民动机和官方强制力之间的矛盾。如果假设集体化的动机」强过「个性化的动机」,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官方的强制力系统加上民族主义。如果看重人民的个人动机,那么官方的强制力系统就必须松绑。30年前流行的一段顺口溜,很能说明这种因为追求系统化而产生的矛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圆或方,到了做抉择的时刻了,否则难以摆脱这顺口溜的诅咒。

十九大的报告中,虽说洋洋数万字难以全面消化,但是看得出领导人对中国未来发展定出的3个时间点:2020、2035、2050。应该说,把眼光拉长放到距今还有30余年的2050,是个好兆头,有助于缓解系统化的矛盾。

对国家社会来讲,时间是个神,追求速效的系统化就是个魔。古语 「欲速则不达」,台湾俗话「呷紧弄破碗」,说的就是这个。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范畴,战略顾问公司负责人,连续创业于美国、新加坡、台湾、中国达30年。着有《与中国无关:第二季袭来!!三十年后的三种台湾》、《与中国无关》、《中国是谁的?从台北看北京》、《台湾是谁的?》等书,个人脸书。本文转载自2017年11月07日《中国时报》A14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