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专栏:范畴》中国的两个「根本两难」

5月11日晚,深圳新版灯光秀上演,主题为活力都市,突出时尚、活力、创新。(中新社)

多年来思考中国问题,固然随着中国的国内形势、国际处境的起起伏伏而有所看法上的变化,但是其中有两个看法却是从未改变过的,我称之为两个「根本两难」。

进入正题之前,略作提醒。「根本两难」这个用语是极其逻辑严谨的。所谓「根本」,在逻辑上指的是必要元素,也就是倘若缺少了这个元素作为起点,接下来一切的分析和推论都是无效的;所谓「两难」,指的是无论两个选项之间选择哪一个,都会产生不可承受之重。

多年来,对中国事态的评论,无论在其国内还是在国际,无论是正面解读还是负面批判,书籍部分可谓汗牛充栋,文章及影音部分就更浩如烟海,但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文的主旨就是,无论哪个公哪个婆说哪个理,如果过不了两个「根本两难」的检验,就都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先谈第一个「根本两难」─产权明晰的两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产权是绝对明晰的:一切产权归公,工资基本上走「工分制度」,物资的生产靠计划,物资的分配依「级别」靠「票子」。产权是明晰了,但一切归公带来的经济灾难,众所周知,不必赘述。沉重的历史教训迫使产权问题由公转私,标志事件是「小岗村农民契约包干」以及「傻子瓜子」─几个农民自己定约,一个瓜子品牌使得一家人致富,这等鸡毛蒜皮的事情竟然震动天听,乃至需要邓小平本人批示,石破天惊地启动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所谓「改革开放」,说穿了就是「允许产权模糊化」。一个这么简单的概念突破,就释放了12亿人的生产动力。接下来一连串的动作,例如国企私有化、加入WTO、欢迎外资入驻,乃至股市、房地产的疯狂、个体进入《富比士》全球财富榜、中国产值暴增,无不拜「产权私有明晰化」趋势所赐。只有在「产权私有明晰化」之下,个人才有信贷基础,企业法人才有物资流转的可能,国家才有国际信用。

如果道理如此简单,那么王子和公主就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了,也就不需要写这篇文章了。

中国在「产权归公─产权归属模糊化─明确私产神圣且合法」这道路上,走了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原因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体制改革跟不上来」。由于产权归属一直到今天都处于模糊状态,虽然经济总量暴增,但邪门歪道四起,国内腐败丛生,财富能溜就溜,国外则信用不彰,长期资金止步。当下,中国处在产权是否明晰化的两难之中,若继续模糊,产权时而是你的,时而不是你的,中共官方说了算,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说就走到尽头了。但若容许私有产权神圣化且合法明确,就会引发以下所要谈的第2个「根本两难」。

第2个根本两难,就是「一党专政」的问题。如果允许一党专政的体制松动,固然可促成私有产权明晰化,但是现在专政的共产党就会丧失它的圣牛─我党说了算。

但如果继续固化「一党专政」,产权归属问题从此就只有两个方向可走:保持模糊但承受上述的后果,或向归公的方向走回头路,面临的又是回到头30年的风险。

走笔至此,读者应该可以体察到,上述的「两个根本两难」,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互为表里。这更增加了面对问题的难度─两个呈现纠缠态的根本两难。

近15年来,中共面对的所有一切的国内、国外困难,没有一个是可以脱离这种纠缠态而讨论分析清楚的。然而,中国的所有官方政策都企图回避这两个根本两难,而国际上的绝大多数人士,都仅仅围绕着表面现象展开公婆辩论。

有解方吗?我个人认为是有的,但任何解方都有机会缝隙的局限,也就是若不当下把握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2013年笔者抛砖引玉发表〈产权是中国改革之锚〉一文,但那机会点已经过了。2015年,笔者在《与习近平聊聊台湾和中国》一书的上半部中又提出一方向,但那机会点也过去了。往下,或许还有机会点,但解铃还须系铃人,瞬间一闪,机会又将不告而别了。

(作者为战略顾问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