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专栏:范畴》华人是新加坡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资料照,新加坡旅游局提供)
人的认知、情绪,都严重受到「心态」的影响。语言是心态的外在表征,因此本文通过「华人」、「新加坡人」这两组方块字来透析一下所谓的「心态」。
请别嫌我啰嗦,事实上,我现在使用的沟通工具是文字,而你读到的也是文字,虽然你我视觉上看到的都是同一组文字,但是非常可能你我因为心态的不同,对同一组文字的认知、情绪反应会出现很大差异。例如,你我当下眼前的文字,在台湾叫作「中文」,在中国叫做「汉字」,在日本叫做「支那字」,在新加坡叫做「华文」,同一组符号有这么多不同名称,凸显的就是「心态」的不同。为了摆脱心态的囚笼、保持讨论的客观性,因此一阵子以来我坚持使用「方块字」(也就是英文Character的翻译)来称呼你当下看到的文字符号。
回到本题:「华人」是「新加坡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择这个奇怪且刺激的题目,为的就是刺激。刺激的原因,你我都知道,就是这句法引起的联想: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有些人衷心拥护、有些人一听就跳脚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组方块字句子。
但是,这两句句法类似的命题,反映出的心态是完全相反的;前者的心态是在对事实做描述,而后者的却是一种企图扭转事实的威慑命令心态。
在事实描述心态下,马来人、印度人也是新加坡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只要是新加坡公民、拿新加坡护照,管你血缘、种族、文化背景,就是新加坡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拿新加坡护照的人,即使具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血统或文化,是可以被新加坡分割的。
看见了吗?事实描述的心态和企图扭转事实的威慑命令心态,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却可以在文字语言中,以同一种句型、语法鱼目混珠、抽梁换柱。
我明白,以上太抽象了。那容我用两个具体的生活例子,阐明文字用语和心态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是我经常引用的个人生活经验例子。1969年,我由台湾去到新加坡,插班进入初中二年级。人生地不熟,上学两周就被同学打了,原因是我用语不当,时常对同学说「你们华侨」。打我的同学,虽然只是轻轻一下,丢下一句话:「我们是新加坡华人,不是你们的华侨。」那时,新加坡独立刚满4年。
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讲福建话,在学校讲掺杂着不三不四英文的华语,心态上认知、承认自己是「华人」,但不是「华侨」,但他同时也认知他和我读的学校名字就叫作「华侨中学」,当时新加坡最大的银行叫「华侨银行」。一下子,我就学会了几个在那之前从来不会的用语:「新加坡华人」(Singapore Chinese),「新加坡人」(Singaporean)。
正好50年前,我在新加坡因为用「你们华侨」被打,50年后的今天如果还有台湾人在新加坡说「你们华侨」,应该不会挨打,而会被新加坡人当成山顶洞人,你是从哪个山洞钻出来的啊?
第二个例子,就发生在最近。20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在新加坡办了一场「五四运动百年回顾」活动。是不是很怪?50年前就已经不承认自己是「华侨」或「中国人」的新加坡人,竟然回心转意开始接受纪念中国的五四运动了?什么心态?
新加坡前(华人)部长杨荣文(George Yeo),用英文发表了一场纪念五四运动的演讲。其大意是:五四运动精神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100年前五四运动中的强烈民族主义成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年中国是衰弱的、被世界列强看轻的,但若今天再搞民族主义,就是错的。他的原文翻译:「如果『五四』的百年遗训是不断强调抵抗外国人,那将是错误的,中国100年前激烈的民族主义是正确的,因为那是自卫。但今天需要的不是紧握的双拳,而是友谊的双手。」
这项对中国的批评,多么的大气!言下之意:我们新加坡华人,没有否认我们曾是中国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中国今天强大了,竟然还在用100年前的心态面对世界,请自己检讨一下。
心态决定认知,而统战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对方不知不觉改变心态的技能。新加坡华人了解这点。新加坡人够大气,给按个赞!
(作者为战略顾问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