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台湾经济韧性 碳费制度不应设置过高

▲ 环境部长彭启明10日参加「2024环法挑战赛 纽崔莱•日月潭站」开幕典礼时,于会中表示目标是希望10月底前预告碳费费率、明年1月1日生效。(图/记者汤兴汉摄)

● Bryant/产业研究与市场策略分析员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定价政策已成为各国推动减碳的重要工具。台湾近期推出了碳费相关子法,并计划未来逐步提高费率以促进企业减碳与低碳转型。

然而,因为《气候变迁因应法》规定具体碳费费率由审议委员会决定,各界都密切关心,最终出炉的费率版本是否能够实践减碳目标,同时不带给社会过大的经济负担?要回应这个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参考亚洲邻国的案例,再根据台湾的发展脉络进行规划。

新加坡经验:高费率与过渡框架的平衡

台湾在设计自己的碳费制度时,高度参考了新加坡实施碳税的经验。新加坡作为亚洲的贸易与金融中心,在2019年推出了碳税制度,旨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推动技术创新。新加坡政府预备透过碳税的政策引导,让新加坡发展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碳交易市场,这是与台湾相当不同的地方。

▲ 新加坡2019年推出了碳税制度,旨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推动技术创新。(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逐步提高税率,2030年前将达到每吨45新币,这是新加坡政府的阶段性碳税计划。但新加坡的高昂税率,很大程度是因为新加坡具有亚洲与西方的两面性,其物价水准远高于邻国,即使如此,新加坡在碳税上路初期也仅仅课征每公吨二氧化碳排放5新币的低廉费率,以确保企业有足够时间适应政策变化,减轻对运营成本的即时冲击。

新加坡也有三成左右的GDP来自制造业,尤其是电子业与石化加工业的实力坚强,然而新加坡制造业属于碳排放密集且贸易暴露型的产业,碳税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新加坡政府设计了一个针对排放密集与贸易暴露产业的过渡框架(the transition framework for emissions-intensive trade exposed [EITE] sectors),以确保这些企业能够逐步适应碳税的政策变化,同时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实力。

实施碳费的过程,如何减少排放密集与贸易暴露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损失?这是各个制造大国都想解决的大哉问,新加坡的过渡框架设计,允许产业向政府协议自身的减排计划,并予以适度的减免与补贴。

▲ 新加坡的过渡框架设计,允许产业向政府协议自身的减排计划,并予以适度的减免与补贴。(图/路透)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向政府提出详细的减排计划,包括减排目标、技术升级计划、能源效率改善方案等。只要企业展示出实质性的减排承诺,并且计划可行,政府便会根据协商结果,为这些企业提供碳税减免,甚至延长它们达成减排目标的时间。这一灵活的减量计划机制,让企业能够在保持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减碳工作。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保持灵活性 避免错误政策损害低碳转型

台湾碳费借鉴新加坡的过渡框架,让企业可以提出「自主减量计划」,符合申报规范与减量标准的企业,就能获得优惠费率的减免。

但即使借鉴了新加坡的机制,我们仍应谨慎思考:台湾是否应该跟随新加坡等国家制定高费率?这样的政策是否能有效推动绿色成长,且不至于给企业带来过重的负担?

这里必须提到,新加坡善用了亚洲金融中心的优越地位,建置亚洲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高效碳交易所,允许企业购买碳抵换额度来降低实际支付的碳税。这为短期内难以大幅减排的行业提供高度灵活性。台湾的碳抵换制度、境外碳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对于碳抵换额度也采取较保守的设计,因此台湾相对而言,就没有新加坡实施高昂税率的底气。

▲ 新加坡善用了亚洲金融中心的优越地位,建置亚洲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高效碳交易所。(图/Agoda提供)

除此之外,新加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运营情况,量身定制减排计划,减少了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每个行业的碳排放特性不同,这种灵活的协议机制让不同类型的企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减排方案。而新加坡各类津贴、技术补助,同样给予了必要的过渡缓冲,同时也促进了长期减排行动。

新加坡透过「能源效率基金」(Energy Efficiency Fund, E2F)和「国家环境机构补助计划」(NEA grants),以及其他技术创新支持计划,为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它们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这样,企业不仅能够达成减排目标,还能在未来的绿色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

针对碳税最有可能打击到高度依赖出口的产业,新加坡不只在内部提供缓冲,也积极与各国协调制度,让新加坡企业可以在满足国内减碳标准的前提下,避免被外国碳定价机制双重剥削。这一点更是国际地位尴尬复杂的台湾不容易做到的。

▲ 针对碳税最有可能打击到高度依赖出口的产业,新加坡不只在内部提供缓冲,也积极与各国协调制度。(图/取自Pixabay)

实质费率:新加坡的设计启示

新加坡高费率碳税的实施,并非单纯提高企业的营运成本,实质上,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减排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与能源效率提升。目前国际上一些实质费率的分析表明,尽管新加坡税率最终将提高到每吨45新币,但实际上透过碳抵换与技术投资,企业在中期内可以大幅降低实际负担。企业能通过更清洁的技术和外部碳抵换方案,实现碳税负担的减少,从而保持国际竞争力。

这一设计显示,高费率并非意味着高成本,只要有适当的配套与灵活性措施,企业仍能在高费率下保持市场竞争力。不只新加坡有如此政策思考,就连极度重视环境权的欧盟,也在尝到去工业化苦果之后,回头强调永续发展进程中的企业竞争力,甚至运用碳定价政策构筑关税壁垒,反过来保护自家企业。

国家设计碳定价政策,不应该被表面上的「高税率=大幅减碳」迷思影响,应该要慎重考量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 台湾应善用制造大国的地位,以较低的起征费率辅以自主减量计划。(图/港务公司提供)

以台湾的经济发展脉络而言,既然我们缺乏欧盟的贸易规则制定能力,也不像新加坡具有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台湾更该善用制造大国的地位,以较低的起征费率辅以自主减量计划。政府应该着重在运用碳费政策引导减碳,并以较低费率为政策保留高度灵活性,如此可以让企业有足够的适应期,不仅能促进台湾企业的减碳行动,还能保护台湾在全球市场中的强韧竞争力!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