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到末日消費 社群提倡「不買運動」讓人更快樂
【文‧黄嬿】
疫情期间与疫情后的过度消费,称为报复性消费,现在又因为川普当选与世界动荡、通货膨胀等产生无意义感,年轻人出现「末日消费」的冲动。但一群人已经在社群媒体反省过度消费行为,宣扬不买运动,分享自己的改变,专家也提出一些抑制消费冲动的方法。
为了快乐购物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购物疗法」一词最早由《芝加哥论坛报》1986 年详细介绍美国女性购物习惯的短文使用。这几年,除了疫情导致报复性购买与末日消费等心理因素补偿作用,2024 年消费的巨大繁荣部分也因社群媒体助长更兴盛。
(首图来源:Pixabay)
美国整理专家认为,充满挑战时期出现购物冲动并不罕见,疫情期间人们把自己锁在家里,因为无聊,同时对未来压力很大,所以疯狂购物,网路购物的便捷给人们一点安慰。至于购物为什么有这种效果,他解释,人们生来就是狩猎者和采集者,所以当想要某些东西时,就会产生多巴胺。
但没有节制的购物已到疯狂地步,减少开支必须拿出钢铁的意志力,专家建议有些方法,如不要再买「需要」但「实际上不需要」的东西。他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当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把『想要』换成『需要』,就会发现根本没必要买。」
记录「想要」还是「需要」
他还建议记帐,把每件过去一个月购买的商品,标记为真正需要或只是想要,就会发现有多少是浪费钱的东西。另一个方法是购物当下抑制冲动,就是想买 50 美元的商品,在买之前增加 24 小时的等待时间。如果是 100 美元,等待 48 小时。如果是 150 美元就等久一点,想三天之后再决定。
今年开始,社群媒体流行一种运动,鼓励大家放弃过度消费,养成更谨慎的消费习惯,称为「不买非必需品的挑战」,时间可以是数月也可以是一年。每个人的节制清单都不同,但都是从一些日常消费着手,如不购买任何新衣服、化妆品和护肤品用完时才买、在穿坏前不买新鞋,或不买外带咖啡,尽量不叫外送,取消不需要的订阅等。有些参与实验的人发现自己几个月下来,多存了很多钱,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感觉就像经历戒毒成功一样,不再需要那些短暂的多巴胺。
过度消费不只是个人问题,也是地球问题,因为商品在制造过程会排放无数的化学物质,最后变成废弃物,继续产生有害污染。过度消费行为,等于告诉企业要继续大规模生产一切非有必要的物品,导致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但专家也表示,提倡减少消费的好处,不是鼓励一个人变成守财奴会更好,而是把钱花在体验上,学习、旅行、与亲友团聚,会比花在物质上更快乐。
【本文章由科技新报授权提供,更多精彩内容请详科技新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