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期越长 消费者更不可能退货 「惯性」会让人留下买到的鞋

宽松的退货政策能改变人们心意原因,在于是否要尝试事物的犹豫程度会下降。(示意图/shutterstock)

退货让零售商伤透脑筋消费者每年退回0.25兆美元的商品,其中能以原价再度出售的不到一半。除了造成存货管理的问题,零售商还得想办法让可卖的退货品再度上架,分类已经受损的商品,以交给各种特价商店批发商

直觉上,缩短期限是合理做法。东西卖出去愈久,就愈难再度卖出去。服饰会退流行,科技产品会过时。缩短退货期理应能减少退货数量。就算被退回,商品的卖相不会太差,比较容易转售。

然而,研究指出缩短退货期限或许是缺乏远见的策略。两位行销研究员做了一个实验,让不同组别的消费者随机适用于不同的退货政策。分到严格政策的那一组,唯有产品有瑕疵或送错东西才能退还。宽松组则随时可以无条件退回任何产品。

研究结果与直觉相反,限制较少的政策反而能增加利润,而且不只是增加一点,是高达两成,原因是宽松的政策增加的不只是退货量,销售量口碑也会跟着成长,而增加的部分足以抵销额外的退货成本。如果应用在实验里那家公司的所有客群,宽松政策可让年利润增加超过千万美元。

如同减少前期成本的原理,减少后期的阻力也能刺激人们行动。道理就和免运与免费试用一样,宽松的退货政策能改变人们心意的原因,在于是否要尝试新事物的犹豫程度会下降。当你知道随时都能退货后,风险降低,更能安心采取行动

利用惯性优势

降低试用门槛,能从各种层面协助催化剂克服不确定性。其中有另一个层面也值得一提。

我们在〈敝帚自珍效应〉那章提过的马克杯实验,显示物品卖家眼里,比在买家眼中珍贵。人们一旦拥有,就会产生感情,不愿意放弃。

试用正好能利用敝帚自珍效应,让人们的心态从「取得」变成「留住」。人们在试用产品前,他们考虑的是要不要买下:值不值得花这个成本、这些心力去取得。

而在试用过产品后,人们面对的问题变了:这次不是考虑要不要付五美元看杂志,而是要不要付五美元继续看,避免放弃使用。有的人会不愿意付市价取得某样东西,但更多人愿意付相同价格、只求不失去。

试用把东西交到人们手上,他们从潜在的马克杯买主,变成潜在的马克杯卖家。问题从原本的愿意付多少钱取得,变成需要获得多少补偿才肯放弃。由于放弃的代价更高,多数人愿意付钱留住。

提供更长的退货期,实际上会让人更不可能退货。换句话说,可以留着九十天再退,而不是三十天的话,人们退回商品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因为已经有感情了,他们感到自己是东西的主人,难以割舍。

鼓励试用的活动,同样能巧妙利用人们天生的惯性。在顾客订购新鞋前,惯性会让人觉得先穿旧鞋就好。除此之外,市面上鞋款太多,很容易碰上选择困难症,干脆算了。

然而,如果因为免运或可以退货的缘故,人们克服了那样的惯性,真的订购了一双鞋,此时惯性造成的影响就转向了。问题不再是花力气取得新鞋是否值得,而是是否值得花力气摆脱才刚买的鞋。

一旦新鞋到你手里,要退货的话还得自行包装、列印退货标签、把商品寄回店家。而且你还得再度花力气在琳琅满目的选项中搜寻,找出这次要买哪双鞋。鞋子还是鞋子,但换一双要多费好多力气。此时惯性再度获胜,只不过这一次,惯性是让你留下已经买到的鞋。

(本文摘自《如何改变一个人》/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约拿.博格 Jonah Berger

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的行销教授,着有畅销全球的《疯潮行销》(Contagious)与《何时要从众?何时又该特立独行?》(Invisible Influence)。他是世界知名的专家,专门研究行为改变、社会影响、口耳相传,以及产品、点子与行为流行的原因。

博格发表过五十多篇顶尖学术期刊论文通俗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等各大刊物。平日亦经常替Google、Apple、Nike等企业与盖兹夫妇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出谋划策,协助数百间组织推动新产品采用,扭转大众观点,改变组织文化。

荣登《快公司》(Fast Company)商业界最具创意人士排行榜研究成果多次名列《纽约时报杂志》的「年度创意」(Year in Ideas)。

译者简介】

许恬宁

师大翻译所毕,自由译者,近期译有《何时要从众?何时又该特立独行?》、《当上主管后,难道只能默默崩溃?》、《惯性思考大改造》。

《如何改变一个人》/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