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拯救九安医疗
《多肽链》 原创出品
作者|李斌
如果没有新冠病毒,恐怕九安医疗(002432.SZ)偏居在A股医疗器械板块的一家不怎么光鲜的公司,毕竟其传统医疗器械业务根本谈不上性感。
12月3日,九安医疗当日跌幅7.91%,似乎在一连串涨停之后,其股价走势终于出现了转折。但自11月15日后的15个交易日中,九安医疗股价拉满12个涨停板,最大涨幅232%,冠绝A股近乎妖。
之所以能走出如此之强势的行情,与11月8日,九安医疗先是刊登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EUA的授权公告,随后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表示其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产能将扩至每月2亿人份。
有意思的是,在如此“重磅”的消息发布之后,九安医疗股价并没应声而起,虽在8日当日有强势表现,但随后几日只是较为活跃,直到15日开始的9个交易日,连板拉升,才有了一飞冲天的表演。
这并不是九安医疗第一次因新冠病毒而走出脉冲式行情。2020年上半年,因为国内疫情防控,相关医疗物资成为特殊时期国家战略储备物资而需求大增,九安医疗因额温枪等产品的脱销而走红资本市场,同期随抗疫板块走出翻倍行情。
这一次,又是因为新冠试剂盒打开了其业绩暴增的想象空间。正是这种未来预期的提升,才给了二级市场上九安医疗股价的炒作条件。不得不说,是新冠病毒拯救了这家正在滑向行业边缘的上市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二级市场的逆天走势和公司基本面是否有所脱节?深交所的问询挡不住市场炒作热情,但市场情绪终究会在拉长的时间中冷却,九安医疗的股价又是否会一地鸡毛、一蹶不振?
在观察其主营业务中,除了与新冠病毒相关产品外,营收贡献更大的传统业务又是否能撑起九安医疗的未来?而新冠相关产品又是否能顺风顺水的兑现预期呢?一切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性。
壹|
新冠滤镜加持炒作
A股市场并不缺乏新冠概念股,九安医疗又何以“出人头地”?先来看看本轮行情的起始:
w 11月8日,九安医疗发布公司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获得美国FDA EUA授权的公告;
w 11月11日,九安医疗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称预计2022年初OTC试剂盒产能将从目前每月1亿人份扩增到每月2亿人份;
w 11月15日,九安医疗股价开始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
w 11月23日,深证交易所发出关注函;
w 11月24日,交易所关注函并没有影响资金对九安医疗的热情,九安医疗继续收获两个一字板;
w 截至发稿日,在15个交易日中,九安医疗收获了12个涨停。
首先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EUA授权的稀缺性。获得国家药监局、各国审批的企业不在少数,但FDA EUA授权更具稀缺性,这是九安医疗获批后股价飙升的基本原因。
根据国家药监局披露,截至2020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通过之江生物(688317.SH)、华大生物(300676.SZ)、万孚生物(300482.SZ)等公司试剂盒产品,基蛋生物(600487.SH)也先后获得欧洲、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认证。
这些公司虽然在获批后股价都有不同幅度上涨,在资本市场热度却远不能与九安医疗相提并论。
根据美国FDA公示的获得EUA授权的公司有9家(包括九安医疗),对比德国,获得德国Bfarm家用自测试剂盒产品审批的公司有20家;中国通过药监局审批通过67个6新冠检测试剂盒产品,FDA EUA审批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其次是在美商业化打开业绩空间。如果说FDA EUA审批打开了九安医疗业绩的想象空间,那九安医疗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关于公司2022年初OTC试剂盒产能将翻倍的阐述,则给足了资本市场想象的素材。
另外,根据Amazon官网显示,目前获得FDA EUA审批的9家产品在Amazon售价从8.99美元到17.5美元不等,而新获批产品6.99美元的价格优势则给到了九安医疗对于产能翻倍的底气。
最后热景生物(688068.SH)的例子在前,九安医疗业绩增长有迹可循。
今年3月,因为两款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测试实际产品进入德国居家检测市场,热景生物外贸订单爆发式增长,半年度业绩同比增长超700倍,资本市场认为九安医疗将成为下一个热景生物。
然而,新冠“滤镜”易碎。
一方面,FDA EUA认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过滤率不达标,2021年5月7日,美国FDA就曾撤销60余家口罩生产企业的EUA授权;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就像一阵风,但这阵风能吹多久还真一定。热景生物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三季度业绩增长趋势急刹车,价值逐渐回归。九安医疗大概率也将如此。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新冠屡现变异毒株,对试剂盒类产品商业化落地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此种种,都可能形成对相关公司股价走势的负面影响。
贰|
“烧”不起来的iHealth
这已经不是九安医疗第一次受益新冠疫情了。
同样归功于新冠疫情,九安(iHealth)额温计、血氧仪等防疫相关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大幅提升,2020年九安医疗录得20.08亿元,对比2019年7.06亿元营收,涨幅超过184%。
这也是九安医疗在转型健康IOT的首份捷报,然而缺了新冠疫情这把火的助燃,九安医疗在这个领域跑起来并不容易。
根据九安医疗2020年报,iHealth系列产品营收占比由上年同期21.14%提升到70.62%,是九安医疗业绩增长的中坚力量。然而,九安医疗是从生命体征监测角度切入健康IOT市场,细分领域属于院外应用。
这个对医疗资源要求最低的场景,可想而知竞争会有多激烈,想在健康IOT行业长期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目前健康IOT市场参与者主要为硬件端,如苹果(AAPL.NASDASQ)、小米(01810.HK)、OPPO、步步高(002251.SZ)等硬件生产企业作为主力军,带着一些“科技范”和粉丝基础,在产品方面具备研发优势;而诸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平台,在营销方面具有自己的流量优势。
无论是医疗企业转型健康IOT市场,还是新成立健康IOT企业,为了打开市场,大多向带有流量的平台投去橄榄枝。
乐心医疗(300562.SZ)借助微信入口,建立市场认知度后终于成为行业佼佼者;而九安医疗就把眼光投向了小米,成为小米健康生态链的一环,并把目标投向海外市场。
2014年,九安医疗与小米达成单向排他合作协议,搭上了小米销售顺风车,依靠“米粉”的强大购买力,iHealth系列产品取得了一定销量成绩,但随着医疗企业、硬件厂商、互联网大企在健康IOT的大力布局,iHealth国内销量增速逐渐放缓。
2018年,九安医疗iHealth系列产品贡献营收同步下降12%。尽管同年,九安医疗抱紧小米大腿迈进了法国市场。
然而巴黎本地小米的品牌基础薄弱,除2020年在疫情环境下,测温仪、血氧仪销量大增外,iHealth系列产品初涉新零售实际上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
直到新冠疫情的镁光灯打到了九安医疗身上,才重新获得关注。但这关注点其实并不在九安医疗本身的产品力上。
叁|
转型也难上岸
九安医疗作为老牌医疗器械企业,遇上“互联网+医疗“概念风口,可其转型路却是坎坷崎岖,要不是半路上杀出来个新冠病毒,恐怕连年亏损的九安医疗早已“披星戴帽”了。
靠卖“九安”血压计一款产品,养活了一家上市公司20余年,可近年来深陷“标识不合规被监管罚款”、“抽检不满足标准规定”等问题,眼见互联网医疗的大好局面,其拳头产品“九安”血压计却是越来越软,根本打不开新天地。
根据年度报告,2013年至2018年,九安医疗净利润分别为916.83万元、1019.75万元、-1.51亿元、1449.79万元、-1.66亿元、1268.68万元,连续六年扣非后净利润均为负数。
屡次在被ST的边缘疯狂试探,从未放弃挣扎。是新冠前九安医疗的真实状态。
早在2015年公司业绩说明会上,面对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下滑的质疑,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表示,“我们不会坐视公司变成ST公司”。于是在2016年、2018年先后出售子公司BloomSky、华莱科技股权,单年度扭亏为盈。
但资本市场并不买“断臂求生“的帐,九安医疗股价从最高43.75一度跌落至4.44。毫无疑问,这样的九安医疗也正在被A股市场边缘化。
根据公司早先披露的信息,九安医疗全面押注糖尿病诊疗照护“O+O”系列产品。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战略方向,九安医疗都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的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市场规模达1961亿元,同比增长47%,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831亿元,同比增速为45%。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慢病管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互联网慢病管理作为互联网医疗发展较早的垂直领域之一,潜在市场不可小觑,预计在2024年我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将增长到2177.1亿元。
互联网医疗+糖尿病诊疗恐怕才是未来支撑九安医疗持续增长的看点。
然而,这个领域早有跨国药企和互联网巨头布局,新技术、新模式此起彼伏的发生着,行业内外部的竞争者、参与者眼见多了起来,九安医疗要想杀出个九重天来,一个字:难!
新冠病毒拯救了九安医疗一时,但也难救其上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