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登传统车厂电动车王 秘密藏在一个「被嫌弃」的零件

BMW车辆设计负责人凯・兰格(图)谈起身旁最新概念车电动化转型,他不觉得有痛苦,但挑战很多,至于市场能否接受,该车2025年量产上市后就会揭晓。(BMW提供)

全球电动车大战越演越烈,面对中国比亚迪、美国特斯拉两大新造车厂强权不断的入侵攻势,传统车厂如今也摆脱挨打窘境,全面反攻。摊开今年数字,传统车厂领先的新王者是,德国百年老车厂BMW。

根据美国电动车市场研究机构Clean Technica的全球电动车品牌销售统计数据,BMW今年前7个月缴出逼近26万辆、较去年同期成长近42%的好成绩,虽仍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但攻下全球排名第3、传统车厂排名第1的领先地位。

但这家百年车厂踏进电动车市场,一路走来可说是挫折不断。2011年推出首款电动车,就因为续航里程仅130公里,无法解决消费者里程恐惧,出师不利、销售惨澹;到了2019年,还传出因电动车发展不如预期,掀起高层人事风暴,包含前CEO克鲁格(Harald Krüger)等一线主管接连离开。

之后由当年产品生产部门负责人齐普策(Oliver Zipse)接任执行长拚转型,只可惜初期电动车销量仍难有斩获;直到2020年,BMW都因电动车拖累,年销量卖不赢它最不愿意输的竞争对手——宾士。

短短3年,这家百年车厂究竟凭什么逆天改命,超车所有传统车厂,变身全球第3大电动车厂?

商周深入德国慕尼黑的BMW新车发表会与欧洲最大的德国国际车展(IAA)探访,没想到,答案竟藏在一个早该淘汰却没被放弃的废物零件,那就是被车友俗称为大鼻孔的BMW双肾型水箱护罩。

走进代表未来10年设计走向的最新纯电概念车发表会现场,只见一辆白色新车驶出,熟悉的后照镜竟不见了,变成被环景影像取代,简化成具侧面侦测功能的狭长薄翼。

而且门把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透过感应,伸手顺着门上线条,一滑就能开门的新设计;同时,过去的续航里程焦虑问题,则透过导入新驱动系统改善,拉长到1千公里。

BMW车辆设计负责人凯.兰格(Kai Langer)接受商周专访,谈起设计这款新车的挑战时说,让他最有感的是,双肾型水箱护罩。

原因是,在汽车时代,那是连动超大马力需求而出现的独特进风口栅栏设计,不可或缺;但到了电动车时代,马达取代内燃机成为新动力来源,因为没了进气需求,加上为了提升空气力学,而必须封住进气口。

最后,他的团队赋予这个水箱护罩新任务:将各式感测装置安装在护罩后方进行保护,同时,也进一步简化车身线条设计来降低风阻,将护罩高污染的镀铬材料变成环保材质等多重改造,让这个具有高辨识度的BMW经典设计保留下来。

「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资产,我们希望在未来也继续这样做。」凯.兰格说。

这说来简单,做起来绝不容易。当市场典范转移出现,不同于无包袱的新车厂,只要挑A到B最近的路线冲就对了,它却有着不能割舍的百年历史包袱。

而且为了想把过去优势变成未来战力,不仅无用武之地的废物零件与设计不能丢,还要想办法让其与时俱进才行,绕路改设计是必然,但此举绝不是浪费时间、资源。

为何设计团队需要费尽心力留下这样一个废物般的零件?

车厂同业分析指出,这就与买LV包时,LV字样越明显越受欢迎一样,高端客买奢侈品,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看得懂,而是要让周边的人也看得懂、知道其价值,然后享受其惊呼、赞叹等让人羡慕的气氛。

高档车也是一样,一眼认出的经典设计,以及路人的高回头率,仍是车迷继续埋单其电动车的一大关键元素,绝不能抛弃。

政大商学院副院长邱奕嘉补充,车子永远不止是车子,尤其像是BMW这类高级车品牌,往往还具备象征车主社会地位高人一等的特色,这种百年累积起来的品牌价值,是任何一间新进者都很难挑战的一大优势。

换言之,BMW认为,不管燃油车或电动车,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对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有钱人继续爱它」。

原来车厂转型,要拚的不只有燃油车与电动车间的软硬体技术,更重要的是,先认清自己上场打仗的核心能耐与客群,这才能将过去的优势变成未来的战力。

为此,有不能放弃的,就有必须放弃的。就像在慕尼黑机场的计程车排班候客区,放眼望去,9成都是宾士车,几乎看不到任何BMW车,这对样样都不愿输给宾士的BMW,照理,应该无法忍耐。

但BMW没这样做,是因为对发展高端客层没帮助,无法展现其价值,所以包括9人座车型等商业载客车,它都不发展;相反的,客群稀少的防弹车,虽然本身重量加上更重的电池,电动化有一定难度,但各国国家元首的防弹电动车,代表着最尊贵的一群人,有其市场指标性,是BMW在电动车之战的优先目标。

此外,在自驾赛道上,比起宾士领先全球取得Level 3国际认证,它的思维并非早拿到就好,而是更谨慎,关心包含法规、保险等整体配套,必须够安全才会投入,因为安全,才是高端客买不买车的关键之一。

这种种取舍与努力,正是让高端客层愿意在电动车时代,继续埋单该公司产品,进而带起今年业绩成长的主因。

一位熟悉BMW的台湾车商总经理观察,该车厂前几年销量相对不突出,并非有明显客户流失问题,而是一开始进入电动车时代,车款少,无法满足顾客,之后又遇上疫情等问题,造成母厂产量减少。

现在,电动车性能满足顾客需求,又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因此,从去年到今年销量都快速成长。

「之前的问题是缺车,而不是没人买,现在产品线补足、产能稳定,业绩自然就跳起来了。」前述车商总经理说。

只不过,虽然短线突围成绩不俗值得高兴,但中长线来看,邱奕嘉指出,这家车厂仍要小心「成功为失败之母」与「HP化」两大挑战。

先看成功为失败之母,意思是,虽然这家车厂转型靠着清晰的客户定位与沟通,能靠着粉丝支撑迎来新世界的胜利,但,这只能算完成巩固基本盘的任务。

除非该车厂未来是打算走客群精准、类似爱马仕等精品品牌,否则过分依赖或重视既有客群的结果,将会让其错失往外争取新世代客群的机会,让此时的成功反成为未来失败的原因。

再看严防HP化,邱奕嘉提醒,HP曾是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但当苹果电脑崛起,市场典范从硬体转往软体时,它却仍坚守自己最擅长的硬体设计与销售,错过转型时机,因此没落。

回到电动车市场,当市场典范已经从车辆制造,转变到类似特斯拉以充电为核心发展周边生态系时,BMW除了专注于车辆制造,目前还看不到任何清楚的生态系布局脉络,所以无论它车子造得再好,都有可能因为未来产业价值链转移,而遇上新危机。

更不用说,若未来无人车上路,人在车内可从事驾驶以外的各种行为,届时,操驾将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牵动企业成败的,从来不只是外界竞争强弱或环境变化,企业能否认清并善用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体认到既有发展策略的潜在威胁,提早应变,也同样关键。市场考验总是层出不穷,这家百年车厂想要乘胜追击,能否知己知彼,继续做出与时俱进的进化,仍是最重要课题。(更多精彩内容,请见1872期《商业周刊》)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