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的数字

图╱本报资料照片

疫情下的失业统计

我国早年所编制的GDP是以联合国国民经济会计制度(SNA)1968年版为蓝本,2005年改采1993年版SNA,把电脑软体支出改列固定资本形成,2014年又依2008年版编算,研发支出也改列固定资本形成,GDP及民间投资规模就在修正中,一直扩大。

2005年上半年我国商品贸易出超不到5亿美元,当时国贸局悲观的预测全年出超将跌破20亿美元,所幸最后三个月情势好转,使得全年出超仍达78亿美元,更戏剧化的是,次年海关贸易统计变革,纳入复出口、复进口,经此修正,2005年出超倍增至158亿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林(Bertil Ohlin)曾说:「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然而世上只有少数事务可以直观而了解,因此必须仰赖数字,然而编算数字来解释经济成长一事,又是件极困难的任务。」

欧林说的没错,数字的编算真不容易,每个我们看似普通的数字,都要有严格的定义,然而,有时候大环境一变,数字就陷入深渊,有时定义一改,数字也跟着面目全非,如此看来,我们日常生活看到的许多数字,都是不可靠的,用直观去理解数字也是危险的。

疫情影响海外就业数据

举个例子,近三年由于疫情,海外国人无法返台,依户籍法被迁出者大增,因此牵动了许多数字的变化,依主计总处估计,2021年海外就业比2019年少了42万人,果真是海外工作机会消失了吗?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户籍被迁出之后,这些人已不在调查的母体里,这告诉我们,海外就业大减,听起来很吓人,事实上,只是户籍法在作怪而已,多数人仍如常在海外快乐的工作。

疫情、无法返国、户籍法环环相扣,而就业调查又是以户籍人口为母体,这一连串的巧合使得数字因疫情而惊天动地的变化。不过,真实的情况并不像数字如此戏剧化。再如,随着边境管制松绑,今年以来返国人数增加,户籍人口逐月回升,这并非返国定居的人增加了,只是那些被迁出的人又恢复户籍而已,日子还是一样的过,该在国内的依旧在国内,该返回海外的,过完年之后还是回去了,纯属数字起落而已。

2019~2022年在海外迁出、迁入的变化下,户籍人口少了34万,15岁以上民间人口跟着少了17万,劳动力、就业、失业人数也全数减少,这几年的数字是在「非常态」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解读起来必须更小心,不论数字创史上新高,或史上新低,无需惊慌,也不必吹牛。

再举个例子,2009年国民所得统计五年修正,把「那些未从事制造,循委外代工而对产品内涵、生产及行销具主导权者之自有品牌无烟囱企业,由服务业改归制造业。」在这个新分类法之下,不费吹灰之力,2006年制造业生产毛额马上多了2,111亿元,真实的世界平静无波,但制造业却因定义的改变而春风拂面。

GDP统计定义 更迭不断

事实上,统计的定义经常改变,今天的服务业,来日可能变成制造业,过去不算民间投资的研发、软体支出,后来全算了,如此历经2005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四度改版后的GDP,2003年由原编算的9.8兆,一跃而升至10.9兆,什么事也没发生,只因定义改变,GDP就多了一兆,到底哪个是真的?恐怕连编算的人也茫然了。

再如海关统计纳入复出口、三角贸易由服务贸易改列商品贸易,统计世界可谓变化无穷,而这些变化正不断扩大统计数字的年轮,该如何以数字解释现象,确实是个难题,欧林果然是个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