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线‧上-钢市短中长期挑战仍多

自2022年下半年起,钢铁业就步入寒冬,主因在于大陆钢厂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滑。而进入2023年之后,又因为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原本大家期待的疫后基础建设执行状况不如预期,导致钢铁业上半年表现一直很挣扎。

近期,亚洲各大钢厂陆续调高盘价,似乎让人嗅到一丝「钢市将回春」的味道,国内龙头中钢更是带头表态,指出钢市已筑底,接下来就将平缓向上迎接传统旺季的第四季。不过各家业者对于下半年的看法两极,有人支持「明天会更好」,但也有人「看衰」表示,现在中、下游业者不敢下太大、太长的订单,就算库存略为不足也不愿下长单,就是担心钢市若未如预期反转向上,库存太多反而会拖累营运。

这也就是短期钢铁业面临的困境:景气好坏说不准。各大业者普遍认为,短期内钢铁业要迅速复苏,只能仰赖两件事:俄乌战争尽快结束,以及大陆落实救房地产。

若俄乌战争能愈快结束就能愈快开始战后重建工作,而战后重建将需要大量钢铁支持,需求提高了,价格自然也会趋稳甚至上涨。战争结束,天然气价格回跌,欧洲各国民众也才能有多余的消费支出,同样有助于钢铁业。而大陆虽已宣示要救房地产,但实际作为并不明显,若能真正落实,同样也会提高钢铁需求,带动产业复苏。

然而,钢铁产业还有中、长期的困难必须克服,就是排碳议题,欧盟CBAM(碳边境调整机制)10月就将试行,要求进口商必须申报碳排,2026年将正式实施,届时如果没有购买相对应的CBAM凭证,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盟。美国的CCA(清净竞争法案)则已经通过二读,若全案通过则预计明年1月上路并开始征收碳税,课征的对象包含美国当地生产制造及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

众所皆知,钢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产业,虽然国内许多大厂因为产品外销欧、美,早已被要求要提供相关排碳数据,甚至已着手改建设备以减碳,但中、下游还有不少厂商才刚起步,面对逐渐严苛的排碳标准若设备无法及时到位,恐怕就得花更多钱缴交碳税,或去买碳权交易,势必拉高营运成本而侵蚀获利能力。

也因此,钢铁业者在能源使用上最佳的方案就是使用绿氢、绿电,从源头减少排碳,但目前国内能提供绿氢、绿电的业者寥寥可数,僧多粥少,想买未必买得到,形成钢铁业中、长期亟待克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