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线‧上-三大压力夹击 石化厂绿色转型 是危机也是转机

国际净零碳排方兴未艾,台湾石化业者正面临不得不的被动转型、淘汰潮。图/本报资料照片

国际净零碳排方兴未艾,国内碳费征收箭在弦上。面对排碳有价、永续经营大趋势,以及台湾业者受限区域经济的各项贸易障碍,石化厂营运成本持续攀升,而中美角力持续,全球石化产能严重供过于求,削价竞争更进一步侵蚀厂商利差空间。台湾石化业者正面临不得不的被动转型、淘汰潮。

然而,正因中美角力持续,牵涉领域有扩大趋势,当大陆产能、市占领先局势遭排挤,或许也是台厂利用供应链转移、洗牌契机,加速抢进高阶市场、绿色经济的转机。

随着净零兴起,透过「碳补偿」(carbon offsets)方式,催生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自愿性碳交易市场」,透过买卖,购入「净零措施」,将自己排放的碳抵销。即使碳权交易引发部分金钱补偿、赎罪批评,但要求企业正视、且负担其对环境消耗的法令管制要求,仍是必要措施。

距离国际共识下的净零排碳短期目标2030年,石化业者在时间及碳交易的成本压力下,转型之路迫在眉睫。

为此,全球石化企业在开发低成本、低碳但高效率能源愈加进步,台塑、中油、长春、东联等业者持续推动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等布局;面对中美角力、区域经济关税及产业过于求严峻考验,高值化、绿色经济等升级发展,更是石化业者急需加速开展的救命关键策略。

过去高值化多指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材料应用,像手机、半导体、医疗等产业应用;现在的高值化指的是回收材料,为减少产业链碳足迹,低碳材料愈趋主流。

台塑、中油、长春等领导厂商已开始朝向选择低碳能源布局,或是进行制程优化;在中游端的塑胶原料可能聚焦转向采用低碳升值的材料,或是可回收、可循环的生产商业模式。

只是,目前石化业者发展回收、再利用、生质等转型布局仍以台塑、南亚、中油、长春等领导企业为主,中型石化专业厂的进度明显落后。伴随全球销售对绿色经济,金融业对低碳、绿色经济之融资要求持续攀升,台湾政府、石化业者实应积极加速串连政策、产学资源,降低产业衰退冲击,推动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