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台湾半导体设备商的成长策略
相较于站在世界顶峰的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半导体设备还在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机会与成长策略。图/取自京鼎官网(蚀刻)
(更多产业分析请扫QR Code)
过去几年因为疫情、地缘政治等议题,全球的半导体需求持续增加,半导体产业大致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同时推动了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扩张。根据SEMI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1,063亿美元,虽年减1.3%,但预期2024年在前段及后段制程推动下,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销售将回升,并在2025年创下1,240亿美元的新高。
根据2023年第四季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商营收排名前五大的公司依序为荷商艾司摩尔(ASML)、美商应用材料(AMAT)、美商柯林研发(Lam Research)、日商东京威力科创(TEL)、美商科磊(KLA)。
■台湾半导体设备 出/进口比为1:5
近年来,台湾半导体设备直接外销金额快速跃升,以中国大陆、新加坡、美国及荷兰为四大主要出口国家,占总出口的7成以上。由于台湾本身是全球最重要的晶片生产基地之一,设备需求量大,甚至吸引许多国际半导体设备商来台设厂。根据工研院报告显示,即使本土半导体设备出口的金额逐年增加,但整体出口/进口的比例仍约为1:5。
其中荷兰为最大进口国,其次为日本、美国及新加坡,近年来台湾出口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半导体设备大幅增加,主要因为当地发展封测产业,以及国际大厂扩大在星马的产线投资。相较于站在世界顶峰的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半导体设备还在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机会与成长策略。
台湾的设备厂商以传统封装设备、代工国际大厂模组、零组件为主,而先进制程设备主要仰赖国际领导设备商进口。由于设备市场几乎已被大厂垄断,加上前段设备开发与验证所需的时程较长、台湾起步较晚,台厂不易加入竞争,目前除了替外商代工模组外,大部分以供应零件为主。即便如此,台厂还是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国内厂商像是在AMAT供应链中的京鼎、瑞耕、明远;ASML供应链中的家登、帆宣;另有钛升、汉民、志圣等国内零组件厂,皆为与国际接轨之台湾供应商。
■基础科学与研发资源投入 有待提升
面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台湾半导体设备商拥有独特的背景与战略定位,总统蔡英文曾于2022年指出,半导体产业是国家政策非常重要的项目,目前台湾半导体的设备多仰赖进口,强烈期待半导体业者使用的设备都可以达一定百分比程度的国产化。
然而,半导体设备的竞争力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基础科学的累积、研发资源的长期投入事关重要。由于台湾过去在半导体产业型态聚焦的缘故,后两点较为薄弱。因此如何把握国际趋势,弭平威胁并创造机会将是目前台湾半导体设备公司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上述分析看来,在全球情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台湾半导体设备商需要能够更灵活的调整策略,加强供应链的弹性及抗风险能力,追求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同时响应政府的政策及补助,善用政府提供的资源以提升竞争力,才能够持续发展。
■可尝试「立足大陆,瞄准欧美」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台湾半导体设备商可以试着以「立足大陆、瞄准欧美」的策略方针,大胆前进大陆市场,利用大陆国产替代的需求作为验证场域,以此作为打入国际大厂供应链的手段。
考虑到大陆在迫切需要半导体设备且在政治及贸易紧张的背景下,难以自国际大厂进口,台湾的半导体设备商应该更加关注于了解和满足大陆的需求及市场动态,把这广大的市场作为舞台借此展示自己技术的核心能力,虽然可能会面临一些抄袭、模仿的威胁,但是这正凸显了持续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在展示同时,也积极寻求与欧美国际大厂的合作机会,以打入其供应链为目标,代工关键模组、零组件,发挥台湾的优势,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确保技术领先的同时,积极寻求国内外市场的扩展和多元化,并与政府及产业链的上下游达成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台湾半导体产业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