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服用保健食品有益健康?醫師建議:評估健康需求再決定

市售保健食品百百种,究竟与「健康食品」有何异同?面对令人眼花瞭乱的诸多种类,熟龄长者究竟应如何选择,才能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呢?林口长庚医院肾脏科教授暨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表示,最简易的辨识方法即是:是否取得卫福部食药署核可的「小绿人」标章,若有取得,即可归类为健康食品,否则皆归类为保健食品。不过,他建议长者最好仔细评估实际的健康情形后,再决定是否吃保健品,才会对身体较有益处。

颜宗海建议民众先评估自身健康,依实际需求来决定,是否服用保健食品较佳。 图/江羚瑜拍摄

保健食品是食品非药品

根据美国食药署FDA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包括像维他命C、B、D,钙片、矿物质、铁、镁……等营养素,或像咖啡因、姜黄粉……等植物萃取物,胺基酸、益生菌等,一律视为「食品」而非「药品」,不像台湾食药署会给予健康食品「小绿人」标章做认证,同时对于健康食品的内容物的成份、一天摄取多少份量业者均须清楚标示,民众也应依照包装上的份量标示来服用才会吃得安心。

多数长者因身体随着年纪渐长而出现慢性病,需长期服用医师开立的处方签药物,有些人怕药物的营养素不足,额外添购保健食品来补充身体所需的养份。颜宗海强调,为避免所购买的保健食品的成份和医生所开立的处方签药物成份出现交互作用,最好在看诊时和医师确认清楚,以免同时把两者吃下肚后,反而造成药物不良反应。

颜宗海认为,民众应依照保健食品包装的标示来服用,勿自行决定服用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图/江羚瑜拍摄

保健食品吃错更伤身

颜宗海举例,有些糖尿病患者不去看医生、也不服用降血糖的药,却自行服用保健食品来试图「调整血糖」,其实是本末倒置。保健食品不能取代药品,不能宣称有疗效,正确的作法应是患者前往医疗诊所看诊时,并主动询问医师,除了所开立的处方药物外,是否适合添加额外的保健食品,也须主动告知医师,目前正服用的保健食品,才能避免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对健康才是真正加分。

很多民众会长期服用保健食品来养生,如维他命、鱼油、钙片……等,这是否对人体可能造成危害或副作用呢?颜宗海指出,民众若是按照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之建议量来服用,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健康疑虑;除了保健食品和处方签药物的成份,恐在体内产生交互作用外,服用过量或不同厂牌都有可能对体内造成危害。若发现身体有异样,建议先停止服用保健食品,并立即去医院看诊。

此外,颜宗海也特别提醒,目前已知经由健康的饮食控制及不抽烟不喝酒,可降低约70%的癌症及慢性疾病发生率。最后,颜宗海建议,若遵守下列饮食原则,想常保健康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