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迈向世界旅游名城

农历大年初一,夜游锦江连续4天的船票被“秒光”;街子古镇、三圣花乡、洛带古镇包揽四川省景区游客接待量三甲;景区(点)预约、酒店预订跻身于全国十大热门……2021年春节期间,成都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4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7.6亿元,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城市。亮眼的“成绩单”源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源于成都近2300万名常住居民的大体量客源市场,源于9000万名四川群众对“就地过年”的积极响应,更源于成都“百个文旅融合项目”“千处城市消费场景”的不断涌现。这不仅彰显了成都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和新气象,更表明成都已然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迈向“世界旅游名城”的建设征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作为“全球游客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十三五”期间,成都积极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打造“世界旅游名城”为抓手,从融入价值链中高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业能级、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强化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方面发力,全面推动成都市旅游业繁荣发展,向全世界展示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成都旅游的“国际味”也越来越浓。

审时度势 确立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城市战略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早在2006年,成都就成为全国仅有的3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此后,成都游客接待数量逐年攀升、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如何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成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成都近年来已经日益成为全球游客聚焦的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一系列荣誉就是最好的例证。2017年,成都被万事达评为全球20个增长最具活力旅游目的地榜单的第二名;美国《国家地理旅游者》将成都评为全球21个必去旅游目的地之一;美国CNN发布的“一生必去50个地方”当中,成都成为中国唯一的城市。

与此同时,成都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长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国际化的城市气质不断凸显,从“中国最佳”朝着“全球知名”发展,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奋斗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为该市旅游业的升级发展明确了目标和路径:通过塑造“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城市品牌,全面提升成都的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2019年初,成都市委全会作出了“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三城三都”品牌中的重要一环,“世界旅游名城”建设也成为成都旅游业迈向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抓手。

那么,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成都要怎么做?

在旅游功能布局方面,按照相关规划,成都将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紧扣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推动旅游功能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布局。其中,“中优”区域重点打造都市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音乐娱乐等为特色的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区;“西控”区域将打造集世遗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世界旅游名城核心极;“东进”区域将建设集山地运动、郊野游憩、生态观光、低空旅游等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南拓”区域将打造以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互动体验、主题娱乐等为特色的文创旅游发展区;“北改”区域将构建集国际商贸交易、免税购物、工业旅游于一体的临港保税旅游区。

在文化内涵和产业升级方面,成都将进一步彰显公园城市、休闲之都魅力,深入挖掘世界遗产、大熊猫、古蜀文明、三国文化、川剧文化等独特文化元素,加快构建七大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实施构建亚太旅游总部基地发展战略,建设亚太旅游大数据中心、生产力中心、研发中心、新业态培育中心,主动融入全球旅游产业链中高端,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

在优化旅游服务方面,成都还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国际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和便捷支付体系、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体系,以重点景区、天府绿道等为依托,加快旅游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国际旅游标识体系,营造融合本地人休闲生活和国际游客异地旅行体验的生活场景。

时至今日,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成都紧扣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逐渐形成了“以‘三城三都’为引导,以满足游客和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导向,以夜间经济、周末经济等为引擎,以多极多点文化消费活动为支撑,以‘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为核心”的成都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2020年12月,成都文化和旅游行业集中迎来“荣耀时刻”。其间,成都相继荣获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0年度中国夜游名城”称号,成都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对标对表 深化文旅融合提升产业能级

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绝非一蹴而就。自从提出这一宏伟目标以来,成都市不断对标国际囯内旅游名城,审视自身找差距、结合实际补短板,通过狠抓项目、创建品牌、优化环境,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一步步朝着“世界旅游名城”目标迈进。

以规划为引领,成都积极引导旅游产业生态圈功能区要素资源加快聚集。围绕全市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发展需求,成都高标准编制了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发展战略规划及蓝皮书,基本形成了“1圈2板块11域15区”的产业差异化布局。在此框架下,成都围绕蓉城休闲、文化创意、养生度假等7个核心支撑产品,大力培育自驾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等5种旅游新业态,“7+5”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得到健全;瞄准康养度假、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成都仅去年就新落地74个重大项目,协议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32个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50亿元;成华区东郊文旅艺术空间、青羊区少城视井新型视听中心、新津区老码头文创艺术街区等7个文化和旅游高品质科创空间也启动建设。

到现在,新兴文化和旅游项目已经成为成都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项目招引建设、园区企业培育、功能区和生态圈赋能等工作,成都市“百大文旅融合新项目”基本成势,“十大文化设施新地标”初具规模。熊猫古镇·理想新城、融创文旅城等“百个文旅融合新项目”,文创集市、特色街区等系列生活美学体验地,太古里、宽窄巷子等“千处城市消费新场景”,南岸美村、稻乡渔歌等20余个川西林盘景区,锦江公园、交子公园等天府绿道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业态逐步呈现……历经数年努力,成都创新打造的一大批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新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

在成都大力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过程中,除了成都市获得了众多国际殊荣,该市各区(市、县)也在国家和省级旅游品牌创建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成都增添了许多极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IP,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兴增长极。其中,都江堰市、锦江区、崇州市先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青羊区、都江堰市、武侯区先后跻身“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龙泉驿区桃源村等9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锦里古街也在“全球21条最美街道”中一举摘得榜首地位。

在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塑造城市和文旅IP的同时,成都也高度重视旅游环境的优化提升。政策方面,成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已经升级到3.0版本,企业项目审批、用地管理、规划许可等服务流程得到不断优化;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政策制定出台,为产业领军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交流培训、岗位职称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支持。市场开放方面,成都市通过持续举办成都国际旅游展、“全球买家聚成都”活动、成都酒店业全球招商推介活动等,吸引数十个国家(地区)、600余家企业(机构)先后走进蓉城,谋求合作共赢;抢抓成渝“双城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的机遇,积极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宽窄巷子与洪崖洞、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与金佛山景区等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成德眉资旅游业同城化发展合作备忘录等开放合作协议先后签订;2020年10月,成都对外发布《“三城三都”领域投资机会清单》,涉及80余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2800亿元,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旅游服务方面,目前成都全市30个重点景区和15个文旅(运动)产业功能区均实现了5G网络功能性覆盖;成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建强,“一部手机游成都”智能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大提升了游客体验。

与此同时,成都还在全域旅游、市场监管、人才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有力推动了“世界旅游名城”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丰富供给 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以“世界旅游名城”建设为抓手,成都旅游业的活力不断释放,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新兴旅游业态、场景、产品、线路日益丰富多元,有力促进了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活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趋稳以来,成都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并创建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在“世界旅游名城”的建设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成都以“周末游成都·品味慢生活”为品牌,印发了《成都市发展周末文化旅游经济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出12类周末经济主题点位;先后推选出夜间景区、文鉴艺廊、视听剧院等十大类、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开发了“夜游锦江”、沸腾小镇等特色夜间体验项目(景点),推出“大慈寺(太古里)—339—九眼桥(兰桂坊)”等精品夜游线路;持续发布“世界旅游名城”新场景、新产品清单及消费指南,先后打造出依田桃源、鲜道·幸福里、鱼凫湿地等“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60个;通过举办天府古镇旅游节、天府绿道休闲旅游节等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趋稳以来,成都通过政策、资金等一揽子帮扶措施大力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经济回暖复苏。为帮助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成都先后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加快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通过暂退旅游服务质保金、成立“服务专班工作组”等举措,切实帮助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渡过难关。同时,该市安排文产旅产资金2000万元用于发放电子消费券、1600万元用于文化和旅游企业疫情纾困、4000万元用于支持旅游包机、专列;市级财政安排2亿元用于提振消费;市级旅产资金累计扶持项目261个、扶持资金7120万元,文产资金累计扶持项目228个,扶持资金1.7亿元;开展“文创

通同舟行动”,搭建10亿元级银政企融资平台并向30余家企业发放贷款2.31亿元。

一系列提振旅游消费的行动收到显著成效。2020年,成都全市旅游总收入恢复到2019年的60%以上,游客接待总量恢复到2019年的70%以上,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不仅如此,成都更是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一独特标识成为国内最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跃居成为年轻游客最关注的夜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1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成都赓即召开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发布各项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本次会议也为该市“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迈向纵深指明了方向。

按照工作计划,成都市2021年将主动适应新变化、融入“双循环”,以建设具备公园特质、天府蜀韵、国际风范的世界文化名城、推进“三城三都”特别是“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为引领,形成标志性文化和旅游项目集聚、国家级品牌优势集成、开放型文化和旅游活动集中的全新建设局面,走上以创新驱动、公园赋能、主客共享、全域统筹为路径的“泛旅游”时代发展道路,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3406.46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2.24亿人次。

放眼“十四五”,成都将大力实施“六大行动”(即: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城市文化载体建设、文艺创作“攀原登峰”、公共文化服务倍增、文化和旅游品牌塑造、文化和旅游产业能级提升)以及“十大工程”(即:全域文化和旅游空间重塑、优化天府文化传承弘扬、天府文化润德育人、天府文化创意创造、全域旅游体系提升、音乐创作消费培育、广播电视科技进步、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和旅游交流传播、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出新、场景出彩、项目出奇”,实现“创新品、优结构、塑品牌、惠民生”愿景,倾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世界旅游名城”。

(文/白骅 陈俊成 图/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