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短链化 看国产车机会
福特六和汽车总裁邴兆齐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封城更引爆连锁断链危机,给产业界的启示,是制造业要有在地生产的能力,就像口罩国家队一样,不能因为别国停工,就导致生产线完全动不了,这是相当严肃的国安与经济课题。
我在汽车产业工作超过20年,大多时间都待在制造部门,相关之车身、涂装、引擎、完成车装配、品质及新产品车型导入都有涉略,很深的感触是,国家的经济若要发展起来,基本面很重要,基本面就是制造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台湾的国产车市场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平心而论,以台湾的市场规模不大,如今还希望国外车厂来台加码投资设生产线,绝对不敷成本,与其寄望盼不到的新血,更应该强化在地车厂功能。
这波疫情是个契机,过去强调全球化,但全球化的缺点就是一厂停工,全球停摆,区域或在地化的零组件供应,可望成为趋势,长链变成短链之后,这就是台湾的机会。
台湾的车厂与零组件厂都很强,但汽车产业毕竟是全球产业,在地组车厂需要外援,能让原厂点头投资、导入新车,才有活络在地供应链的机会,欠缺的是政府态度,要如何证明给原厂看,台湾是个可以投资之地。
举例来说,去年底车辆公会推动调降9项汽车关键零组件关税。过去很多人误解,国产车为什么卖那么贵,实际状况是进口车与国产车的关键零组件,都适用17.5%税率,国产车着实难以发挥优势,更遑论扩大生产规模。
其次,汽机车旧换新可减征货物税的政策是否延长,财政部很在意税损,多所保留。但这项政策不只提高换购意愿,还有增加车辆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效果,车卖得更好,就可弥补税收损失,政府未必吃亏。
疫后的经济重建之路,对台湾、甚至对国产车业来说,是危机也是难得机会,已累积足够社会共识的议题,也盼政府能拿出纾困、振兴的魄力尽速通过,不只帮企业站起来,更要做到弯道超车,找回产业的光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