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筛检年龄下修5岁 台大研究估十年减少1800人罹癌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李文宗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探讨台湾大肠癌发生率的长期趋势。(王家瑜摄)

大肠癌是国人十大癌症发生率第二位,台大公卫学院研究显示,我国近年推行公费大肠癌筛检政策,对于长期趋势留下显著影响,2010年50到79岁男女发生率分别上升19.2%和15.6%,随后每年分别下降3.4%和3.1%,估算截至2019年,已成功减少12.4%和11.6的发生率。学者更指出,若大肠癌筛检年龄明年(2025)起下修为45岁,预估未来10年可减少约1800例大肠癌发生。

大肠癌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台湾男性发生率居各类癌症之首,女性则排名第三,仅次于乳癌和肺癌。我国自2004年推行大肠癌筛检政策,若发现息肉或癌前病变,会予以切除,因而预防未来发生大肠癌,当年度筛检率仅4.8%,之后在2010年扩大规模,筛检率提升至23.4%,而2013年将年龄层提高为50到74岁。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李文宗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探讨台湾大肠癌发生率的长期趋势。他发现大肠癌筛检自2010年开始对50至79岁的年龄层产生影响,当年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上升了19.2%和15.6%,随后每年分别下降3.4%和3.1%。

李文宗进一步以「反事实模拟」估算如果台湾未实施大肠癌筛检的情况,结果显示,男女性都在2015年起低于假设无筛检的水准,直到2019年,男女性分别低于假设无筛检水准的12.4%和11.6%,显示筛检成功减少约1成的大肠癌发生率。

该研究也发现,台湾大肠癌发生率呈现显著的世代效应,随着出生世代越晚,大肠癌风险越高,男性在1980年出生世代后,风险上升趋势较缓;女性的风险在1980年出生世代达到顶峰,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相较之下,西方国家早期出生世代的大肠癌风险多为平稳或下降,但自1960年出生世代后,风险急剧上升,具体原因仍不明,这已成为重要的新兴公共卫生问题。

行政院今年7月已拍板,明年起扩大癌症筛检对象,大肠癌方面,将从原本的50至74岁,调整为45到74岁。李文宗指出,美国多项指引都建议将开始筛检年龄调整为45岁,据他估算,若在2025年下调,到了2035年,可减少1023例男性、783例女性罹患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