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肠癌要趁早 专家促下修筛检年龄、标靶药纳给付

台湾肠癌病友协会理事长糠荣诚说,要找出大肠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粪便潜血检查。(邓博仁摄)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院长王照元指出,40~45岁族群的大肠癌发生率,10年增幅高达近57%,而45~49岁则增加46%,赶不上粪便潜血检查筛出的速度。(邓博仁摄)

台中荣民总医院大肠直肠外科科主任蒋锋帆说,医界面对的问题在于,许多药物有适应症,但是健保的给付没有马上跟上,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就会觉得越来越难做。(邓博仁摄)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维指出,许多文献都已佐证,若在第2线搭配标靶药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更佳。(邓博仁摄)

台大医院大肠直肠外科梁金铜教授说,若让患者有很好的疾病控制,国家也不必花那么多钱。(邓博仁摄)

健保署长石崇良指出,若能把肠癌期别的占率改变,节省下来的钱,健保才能用于末期的病患。(邓博仁摄)

国内大肠癌发生人数居高不下、死亡数亦排第3,2000年以来,国人常见癌症包括肝癌死亡率都已下降,大肠癌却变化不大,原因是许多人被诊断时,多已达3、4期,错过了及早治疗、取得良好预后的机会。专家呼吁政府下修粪便潜血检查年龄至45岁,并将第2线独缺的标靶药纳入给付,让大肠癌的治疗能决战1、2线。

健保署长石崇良日前出席中国时报「2023大肠癌论坛-大肠癌健保下的治疗趋势」时表示,大肠癌若能及早诊断,预后都不错,第0~1期大肠癌的5年存活率高达9成以上,第2期为84.28%,第3期则有70.83%,但若等到第4期才发现,5年存活率则只剩下15.24%,若能把期别的占率改变,节省下来的钱,健保才能用于末期的病患。

台湾肠癌病友协会理事长糠荣诚说,要找出大肠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粪便潜血检查,政府2004年起补助50~69岁民众定期检查,2013年起延长至74岁。根据台大研究,若能从45岁就开始定期筛检,罹患大肠癌的机率将降低22%。

「切除瘜肉几千块,手术治疗则需要几万块」。糠荣诚表示,若年轻时有1公分大的瘜肉,等到50岁才来做粪便潜血检查,恐怕就得开刀。要降低大肠癌风险,不但要做粪便检查,也要搭配大肠镜确认,门诊中接受大肠镜检查的民众,约16%发现瘜肉、13%检出腺瘤(初期癌症)、0.16%为恶性肿瘤。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院长王照元指出,40~45岁族群的大肠癌发生率,10年增幅高达近57%,而45~49岁则增加46%,赶不上粪便潜血检查筛出的速度。目前包括欧洲、美国均建议,年满45岁就应定期检查,且中壮年属于社会的中坚份子,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希望政府能将补助年龄下修至45岁,让更多患者能及早被发现。石崇良对此也持正面看法,认为放宽筛检年龄,才能让大肠癌的期别占率有所改变。

除筛检问题,临床医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药物的「断炊」。台中荣民总医院大肠直肠外科科主任蒋锋帆说,医界面对的问题在于,许多药物有适应症,但是健保的给付没有马上跟上,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就会觉得越来越难做,明明国际指引这样说,健保可能尚未收载该药品或其给付范围限缩,导致民众须自费用药却无法用药。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维指出,早期第1期到第3期大肠直肠癌以手术为主,但第4期转移性大肠直肠癌,虽说癌细胞已转移到其他部位,但在1、2线的治疗是有机会可以手术的,近10~15年来的医学发展下,学界已发现,如能早在1线就使用适合的标靶及化疗药物,有助将肿瘤控制住,再搭配手术治疗,存活率将大大提升,不因为健保给付规范卡住而无法按照基因表现按照国际指引去选择适合的药物。随着愈后面手术机会也跟着递减,而第4期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患者需接受RAS基因检测,健保署几年前已纳入给付,提供患者1次的检验机会,以此决定使用什么标靶药物。

柯道维表示,原生型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第1线治疗中,表皮生长抑制药物(anti-EGFR)、抗血管新生药物(anti-VEGF)2种标靶药物均有给付,但到了第2线,则只能单独使用化疗。许多文献都已佐证,若在第2线搭配标靶药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更佳。

「医界都强调,要决战1、2线」,台大医院大肠直肠外科梁金铜教授说,若让患者有很好的疾病控制,国家也不必花那么多钱。他希望健保署能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标靶药纳入给付,用于原生型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2线治疗,梁金铜也呼吁健保署仔细考虑。石崇良署长回应,健保署将召集专家讨论,原则上会先把临床药物的缺口补齐,再考虑后线的标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