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供应链南移顺风车 台资银行亚洲杯先驰得点

台资银行随着台商积极南进,扩大经济腹地,也提高营运量能与获利。(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银行家第165期:Derisk浪潮下 台资银行海外版图迁徙中(台湾金融研训院)

美中贸易战越演越烈,全球化发展让各国重新调整脚步,供应链出现解构与重组,全球投资者和外商正悄悄从中国转移阵地,新南向国家成为潜力无穷的新兴市场,金融业也赶上这波南移趋势,不仅扩大经济腹地,也就近助攻台企布局重点市场。

在美中贸易战、疫情及乌俄战争爆发,中国大陆经营环境恶化,全球供应链重组、分流的情况下,嗅到危机的台商,从2018年开始,纷纷将据点移向东南亚市场,再配合新南向政策,扩大在台湾及东协生产,随着台商多元布局,也带动金流变化,台资银行随着台商积极南进,扩大经济腹地,也提高营运量能与获利。

为了顺应供应链重组,台厂进行全球产能调整,扩大在台湾及东协的产能,同时因应美中冲突,在中国大陆产能则增加供应当地内需比重,随着台商多元布局,对外直接投资与三角贸易跨境资金的地区流向也出现变化。其实,早在2013年10月,金管会就积极推动国内金融机构打亚洲杯,并与多国签署合作备忘录(MOU),紧接着,政府于2016年推动新南向政策,成为本国银行布局转向的重点。

其实这已经是台湾金融业第三次南向拓展,早在日治时期,台湾金融机构跟随日本帝国主义的脚步,前进东南亚市场,第二次则是在1970年至1990年,当时台湾金融机构有跟着一些台商又再度扩张东南亚市场,但这两次的南向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主要是缺乏产业的有力支撑与市场认知,而这一次的新南向表现已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在亚洲杯已经先驰得点了!

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23年3月底,台资银行共设立174家海外分支机构,以东协51家最多,与2015年相比,增加12家;其次是中国大陆的30家、美国27家及香港20家。东协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规模也呈现快速成长,今年3月底达到新台币1.55兆元,仅次于香港分支机构的1.81兆元,已经高于中国大陆分支机构的1.15兆元。

金管会也在8月15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本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含海外分行、子行及子公司)获利概况,国银海外据点税前盈余高达新台币424亿元,写下史上同期新高,年增37.4%;值得注意的是,国银在新南向据点上半年税前盈余达12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0%,获利比重在整体海外市场中占比约28.75%,当中,获利年增额前三大地区依序为新加坡、越南及泰国。

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资深副总经理林永健谈及全球化,他认为,现在是「Re-globalization」,过去建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准之下,如降低关税贸易障碍、国家之间相互合作并遵守的准则,将不再放诸四海而皆准,很多人提到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是逆全球化,但没有任何国家能跟其他国家断绝往来、自给自足,未来的全球化已有别于以往。

林永健对这一波的台湾供应链移转并不意外,他表示,在1992年以前,台湾还无法投资中国大陆时,已有许多厂商前进东南亚,随着中国大陆开放,使得台商在对岸投资一路上窜,然而,在中国大陆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即转移传统制造业出去,再引进先进生产力,连带让土地成本上涨、环保需求提高,工资也一并上扬,不适合在当地持续经营的台商也陆续撤出、转向到东南亚发展。

加上COVID-19疫情爆发,林永健指出,过去的长链式生产虽然成本低,一旦遇到不可抗力之因素,如关厂、塞港等问题,不论是营业安全或国家安全都要纳入考量,使得全球进行分散式生产。台湾走出去的原因有别以往,台商、台企国际化速度比金融业快速许多,反观金融业跟其他企业不同,到其他国家都会受到规范或管制,要取得证照相对不易,若要提供台商完善的服务、持续支持台商到海外发展,势必要提前布局,而且要锁定重点地区设点,积极地满足客户需求。(全文请见9月号台湾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