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台湾人真奇怪!坚持惜福又喜欢布施捐款

惜福。(作者提供)

台湾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惜福?

有朋友听了我下面说到的事情可能会质疑,哇台湾人那么「小家子气」吗,怎么都那么「节省」,说难听不就是抠门吗。

这里想讲我观察到非常神奇的一点是,台湾人对待自己的时候,在生活中会有节俭、惜福的观念,但与此同时,台湾人却非常非常喜欢捐款,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今天咱们前半段讲惜福,后半段谈布施。

●福报像水龙头溜走

有一个词我是来到台湾之后才第一次听,那就是「惜福」。我在广东听得比较多可能就是珍惜,节俭。

我之前有一个台湾室友,我刷牙的时候她在旁边洗脸,我刷完牙漱口的时候水龙头会一直开着,她说了一段让我很惊讶的话:「我们的福报就像这个水柱,就这样哗啦啦地流出来。」

如果有一个老天爷,他一定不是按照人类社会的价值来判断要不要珍惜,比如水不值钱,就不用珍惜,黑松露很贵,就珍惜。这位朋友让我知道,惜福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平等爱惜的态度,不会说巧克力好吃,就惜福吃掉,白开水取之不尽,就能倒掉。

●好命的孩子

浪费被长辈念的经验,我们都有。有一年我去这位朋友家过年,本要抽一张纸巾装菜渣厨余,她跟我说如果被阿嬷看到,阿嬷可能会念:现在的小孩哦真是太好命了,用纸巾来装厨余!

后来我们吃瓜子壳,都用撕下的日历来盛。

●阿公和六角星魔法阵

说起被阿公阿嬷念,一个朋友跟我讲过他家的故事,他们家在云林,世代务农,他的阿公很节俭,同时动手能力很强,会收集一些旧机器拆下来的螺丝、零件,留着改装成务农可以用的铲子、锄头等等。

云林老家的厕所也被阿公改造过,阿公把洗手台的水管跟冲厕所的地方连起来,洗手的水可以被收集起来冲掉小便,可想而知阿公节水的程度。

朋友小时候看一部动漫,里面有一个机器人叫魔动王,他会从星型魔法阵里出来,朋友小时候想模仿这个桥段,便拿宝特瓶装满水,在院子里泼出一个六角星魔法阵,结果被阿公看到,给他当场骂到臭头。「消郎(疯子)哦!在那边浪费水是不是!给我过来!」

●省水拿奖金

除了民间的传承,政策的鼓励也很重要。我常去一位住新北市中永和的老师家里,老师是家庭主妇,持家以后想出各种省水方法,新北政府有一个节水表彰计划,如果你这一家用水逐月减少,就会给这户人家颁发奖金,老师就拿到过奖金。

查阅资料发现,各县市都有类似的政策,比如说台南有一个百万奖金节水活动,只要本期帐单(5、6月)用水量较上期(3、4月)帐单用水量节省者,就能报名获得奖金。

虽然我们从小就朗朗上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没有下地干过活的我们,其实很难体会什么是所谓的珍惜粮食。

我有段时间常去上面提到的老师夫妇家吃饭,老师的丈夫,也是我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母亲已经九十多高龄了,吞咽不顺利,咀嚼两下没味道、吞不下去了就吐出来,吃一盘会吐掉大半,堆得高高的。

老师都会在妈妈吃完以后,把母亲吐出来的东西吃掉,老师说这是帮妈妈惜福。我真的很佩服老师的精神,因为我会想,如果是我,我愿不愿意,我做不做得到?

跟老师一起吃饭,我观察到,即使饭席间有鲜甜的汤,大家都喝得肚子鼓鼓的,但临走前,他还是把服务员为他倒的一杯白开水喝完才走出餐厅。

●惜福不NG

台湾各卖场都有「惜福专区」,普通水果店的惜福区是卖临期蔬菜水果,放在店面最显眼处。连锁超市比如全联有临期的面包打六折,家乐福傍晚有打折面包和打折熟食。

●打包与光盘是光荣

去外面吃饭,菜上得七七八八的时候,店员会主动走过来询问是否需要打包盒,大家都会很默契地各家分一点,均分带走,避免浪费。

我在台湾已经参加过三次较正式的宴席,其中有一次,店员手上拿着很多餐盒跟袋子,一边走一边分给各桌,鼓励大家带走食物。

餐宴菜单很丰盛,十几道菜,桌子放不下的时候,一般可能先把吃剩的撤掉,吃热乎的,但店员撤下时会问:「这一个要不要先帮您包起来?」在台湾,打包是常态,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有钱也可以节俭

惜福的概念常常出现在台湾人的生活中,开头提到的那位台湾室友,她会那般规劝我,说福报像水柱一样哗啦啦流走,除了家庭教育,也一定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哇台湾人都那么「小家子气」吗,什么都那么节俭,不就是抠门吗?我认为台湾人的惜福,是指不会把钱花在铺张浪费上,不用超过真实需要的,来制造所谓排场,但我不觉得这是抠门,这反而是一种自信,和自持。

即使是很有钱的人,也不至于挥霍无度,王永庆会把肥皂边边角角粘起来再用、吃不完的芥末酱冰在冰箱第二天再拿出来吃,这些事台湾人基本都听过。

节俭、勤劳,本就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是深入骨髓的精神美德。台湾的家庭教育教「得来不易」,所以也有网友告诉我,台湾民间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田侨仔,即使家里好大一片地,也仍然省吃俭用。

●台湾人的布施?

这里我想讲到我所观察到的一点非常神奇的地方是,台湾人对待自己的时候,在生活中会有惜福的观念,但与此同时,台湾人却非常非常喜欢捐款,喜欢帮助别人,乐善好施。

我在台湾真的遇到非常多好的老师,我在世新遇到一位老师,老师人已经七十多岁退休了,2017、2016年的时候,陆生交换生还很多,很多陆生喜欢选老师的课,我们下课了,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去吃好吃的,跟我们这群离家的孩子聊聊天,有时候也有台湾的同学一起。

●把硬币给我们的老师

我们常去的地方是罗斯福路一带。老师经常走到一半就突然站住,摸出钱包,原来台大公馆那条街和地下通道偶尔会有街友乞讨,老师拿出硬币,不是自己投哦,他会把钱给学生,叫我们帮他投。

我后来想,为啥老师为什么这么做,除了老师自嘲说「啊自己年纪大啦,蹲下去就起不来了很辛苦啊」,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老师想让我们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我曾问老师,老师你有没有看过一些新闻,有的乞丐白天乞讨,晚上住豪宅,还有一些甚至是假装的,其实他们还可以去工作的,

老师的回应是,他既然选择了帮忙,就不会考虑对方是不是一个骗子,那跟他已经没关系了,反而要感谢他们给自己机会行善,他只要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

●捐发票的箱子

台湾的购物发票可以兑奖,我自己就中过两百块,台湾大街小巷能看到捐发票的透明箱子,里面都装着许多发票,虽然可以抽奖,但很多人直接将发票捐给慈善机构,哪怕它们背后可能是一笔巨额奖金。

由于传统文化「乐于助人」与民间信仰的双重浸润,台湾人很「多管闲事」,帮助人没有地域的限制,他们看到全世界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欧美、东南亚、大陆,仿佛全世界的事台湾人都要当成自己的事一样。

●陈浅乡的往事

我听老师讲过大陆八九零年代水灾,当年政治环境复杂,台湾慈济突破很多难关去大陆赈灾,赈灾团月刊里记载了一个故事,长江、淮河因连夜的暴雨水位高涨,老百姓在政府开炸计划前有三十二小时的时间撤离。

命虽然保住了,家园庄却稼毁于一旦,一眼望去,只有围堤上临时安置灾民的草棚,陈浅乡的一位老妇人看着这般惨状,喃喃说着:「没有家了!没有家了!什么都没有了!」

这时,一位慈济师姐看到她,马上迎上去说:「老奶奶,你还有我!撑着点!」老奶奶双脚一软马上跪了下来,师姐也忍不住跪下来,与她抱头痛哭。

●汶川大地震的爱心

前阵子四川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B站上有一支发烧视频播放量八十多万,是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时,台湾为大陆电视直播募款,明星、政治人物轮番参与直播,当募款接线员,鼓励台湾民众打电话进来为大陆民众捐款。

主持人说:「今天很多市长县长和名嘴都不去上节目了,他们都来这里接电话,因为他们觉得今天他们的声音露出去是最完美的!」

●神秘的喜憨儿爱心饼干

以前跟台湾学姐一起住,我们房间常出现一种深蓝色包装的凤梨酥,但这个品牌我没有在门市里见过,直到有一次在市政府,忠孝路的十字路口,看到了一些大朋友在卖爱心饼干,他们是一群唐氏儿童,我才发现室友就是跟他们买的。

●阿公阿嬷的菜

我有时候会跟一位同学一起去传统市场买菜,市场里除了正式摊位,还有阿公阿嬷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出来零售的「走鬼摊」,同学会帮忙买。

阿公阿嬷的菜价会稍高于摊位的菜价,因为不是大面积效率化种植,但同学不介意,他说希望他们早点卖完早点回家。

我的奶奶也喜欢在家院子前种一些瓜果,偶尔拉去路边卖,想到这心中一阵暖流,相信奶奶也会遇到这样的好心人。

●涓涓细流成江海

可能会有人说,这不是小恩小惠吗?但若没有涓涓细流何以成江海,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正是从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再小的帮助也愿意付出而来的。

●两文钱的故事

把硬币拿给陆生、让我们布施给街友的老师还常常跟我们说一个公案,古代有一个女子很贫穷,身上只剩下两文钱,买包子都不够,见到一间寺庙就走进去,把所有钱供养掉了,当时的住持和尚出来帮她忏悔回向,没想到女子的命还蛮不错的,后来入宫当了妃子。

发家富贵了,又带千两金子来寺院作佛事,没想到住持和尚只叫徒弟出来主法而已,女子很奇怪,为啥从前两文钱您都帮忙回向,这一次千金却只有这个待遇?

老和尚就说从前两文钱的心地是圆满的,所以再少的钱我也要亲自住持,不然对不起你,但现在你富贵了,虽然金多,但是不够真切,所以请弟子来就够了。

原来啊,对当初的女子来说,两文钱是她的所有,而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千金只是他们的一部分,所以二者培福上有这样的差别。力量的大小不重要,那份心最难得。

●无价玉兰花

新北的顶溪站人流量很大,常常能看到卖玉兰花的朋友。有一次我正蹲下去挑花,一个人影从捷运站里面冲出来,在花篮里丢下一张一千块后就消失不见了,全程不到三秒钟,花也没拿,是真的咻地一下就跑走了,做好事做得跟「做贼」一样,当下我非常震惊。

那些看到小孩浪费就骂人的「抠门」阿公阿嬷们,背地里可能做了很多好事,有一个台湾朋友就跟我提到自己的阿嬷出资捐了一面广角反光镜,希望能减少三岔路的交通事故,还有网友看了我分享的视频后跟我说:「邻居家阿嬷很小气是真的,很喜欢捐款也是真的。」

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捐沥青修路的、出资建设里民中心的……当我把台湾人的惜福,跟他们的乐善好施连在一起看的时候,才明白《小儿语》里面写的「待人要厚,自奉要约」是什么意思。(廖小花/台师大陆生)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