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日本真这么讨台湾人喜欢吗?

日本殖民时期留下了不少日式建筑,修缮后成了年轻人的打卡景点。(庄哲权摄)

最近身边同学开始喜欢上日剧,常常在自己的脸书上发文,我也喜欢日本的动漫,如:《海贼王》、《火影忍者》与《犬夜叉》等,不得不说日本不只是影视业做的不错外,还有很多的领域也是属于世界前列,如:精密加工、美妆制药、半导体集成电路、摄像镜头、钢铁产业、化工制造和机械车床等。

日本是我第一次出国旅游的地方,也是我去过最多次的国家,或许是距离不远,很多台湾打工仔在岁末年休的时候,也喜欢到日本血拼,回台大包小包购物袋是他们最佳的战绩,森田、大冢、小林制药、尼康卡农、索尼相机、优衣库、美津浓服装、资生堂、DHC、SK-II彩妆保养、任天堂游戏机等知名的品牌罗列眼前,在台湾家庭里面也常看到丰田、铃木、本田、日产、三菱的车子、东芝夏普松下电器产品、无印良品的日常生活小家具和洁霸、魔术灵、花王等芳香清洁用品。不少朋友攻读日语系或去进修日文作为第二门外语,甚至姐姐结婚的时候还说要去日本银座拍婚纱,亲戚们也去了日本好几回,难道日本真这么讨台湾人喜欢吗?

是的,曾经也有大陆朋友这样问我,日本曾经殖民过台湾,过去那段被日本人差别待遇的历史,难道台湾人都忘了吗?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派遣外交大臣李鸿章先生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殖民,一直到1945年于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向民国政府投降并归还台湾,台湾就此光复并回到中国手中,被殖民期间经历三任天皇,分别是1895-1912年的明治天皇、1912-1926年的大正天皇与1926-1945年的昭和天皇。被殖民的50年间,历经三次较大的政策改革,始政时期的无方针主义、同化时期的内地延长主义和二战末期的皇民化主义,大正初期因对台湾不熟悉,加上还有由台湾原住民汉人所发起的多次反抗事件,如:雾社事件与西莱庵事件等,是故日本对台湾的态度并没有非常积极。

但随着日本对大东亚共荣圈概念逐渐成型,发动殖民侵略需要大量粮食,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本开始执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发展策略,以所谓台湾是日本领土的延伸来拉拢台湾人,于是台湾进入同化政策时期,很多台湾人对日本的好感也是从此开始,因为既得利益者没有反抗的理由,一些人为得到更多薪饷、粮食发配、更好的待遇与职位选择顺从日本人,甚至可以取得盐业、烟业肉品的贩卖专卖权,从而快速积累财富。

到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日本人在各地战场开始力不从心,于是发起工业台湾、农业南洋的策略,大力栽培台湾人成为技师、工匠等专业人员,将台湾打造成日本维修飞机、制造坦克等武器的生产基地,最后干脆直接洗脑台湾人和原住民,声称台湾人是天皇的子民,从此台湾进入皇民化时期,汉人需要改日本姓名,为日本人上战场,强迫他们成为车伕、医疗队、工兵和苦力,女孩子则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而原住民则是被强迫组织成高砂义勇队,赴陆和国军作战,很多人是走着出去、躺着回来,甚至身首异处。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开始加入亚洲战场,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据耆老所述,那时候美军的战机天天轰炸台湾各大小城市,厂房常常失火爆炸,大家都不敢生火煮饭,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就怕被美军发现,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日军投降后才彻底结束。

日本人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很难就三言两语能够形容,因为日本的殖民,台湾一地的医疗概念与环境卫生是当时亚洲前列,现在的建保制度与医疗品质都不亚于世界各地,甚至超越许多已开发国家,整齐的棋盘式都市街道规画和良好的疏水管道,让台湾的各都市成为当时各国模仿的典范,台湾现在的农业技术也有赖于日本当时兴建各农业研究所与学校的奠基,那时候台湾的工业实力放在国内更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无出其右,栽培出来的技术员、专业人士、工程师等,也为日后的重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很多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我喜欢日本人低调的作风和务实的工匠精神,前任领导人安倍晋三在外交事务上的沉稳应对与委婉圆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台湾人对于时间一词的概念、对于大众交通运输系统的卫生维护等,都是从日治时期建立起的,至今我甚至能够自豪地说:外人甚至看不到乱扔垃圾、霸占博爱座、偷吃零食与插队的现象会在我们的捷运地下铁和轻轨上发生。但日本人对台湾人的伤害也是不可以视而不见的,台湾的慰安妇问题、对台湾女性始乱终弃的问题、大量开采台湾珍贵木材与稀有矿产并带回日本的问题、压榨台湾人士并给与不平等待遇的问题、对台湾反抗的原住民施以生化武器攻击的问题等,都是有待日本人去面对与处理的课题。

最后我想说,不论功过如何,都是上代的历史,我们不要过度地渲染日本人的好、也不要刻意去记住日本人的坏,怀恨不会让我们更好地展望未来,一味地媚外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骄傲,就像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莫那鲁道所言:「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该好好保守属于自己的特色风俗与传统文化,日本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日本人的缺点更需要我们时常警惕,不要用上代的恩怨去评判下代的百姓,相处之道贵在交心,不论是谁都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才能让我们用最客观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人事物。(黄悦轩/北京大学台生